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陈兴片:我不会忘记……
  • 发布日期:2021-06-04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040

前两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消息传来,举国同悲,网络热搜话题刷屏。

我来自农村家庭,我读小学、中学、乃至高中时挨过饥饿。从小时候记事起,就梦想着粮食丰收。

1984年宝山首次推广水稻薄膜育秧,作为一名月薪仅有15元的农科员,为尽快打开局面,我私人借款240元购买了6卷薄膜帮助群众育秧,就在我和群众们挽起裤腿全神贯注的劳作时,路过的县领导临时停车把我们劳作的场点变成了全县乡镇领导和农科站长学习薄膜育水稻秧的样板地。

如今站在建党百年的岁月路口,让人心潮澎湃,一幅幅画卷赫然在目。我不禁感慨万千,回首工作往事,既是忆事,更是忆人。

我不会忘记,1984年7月1日建党节那天在虎场村会议室里,面向鲜红的党旗,我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成为一名正式党员。那一刻,我满腔的热血充盈心田,从此烙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严冬,我顶着轻盈的雪花徒步欣赏美丽的雪景,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广饶红土地也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随着瑞雪纷飞,待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农民们就开始忙起来了。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频率,我带领办公室同事筛选出5个优良品种,推广运用4万亩,其中薯种繁殖3000亩。并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职业素质的提高,基地示范场成为全市马铃薯高产示范区,亩产均达2278公斤,比基地建设前的1645公斤增加到633公斤,创造亩产4.16吨的历史纪录。

马铃薯是高产丰收了,看到农户家里的马铃薯堆积如山头,我的初衷似乎实现了,然而,市场经济价格的低迷局势让我彻夜难眠。这时候,一些亲人、朋友曾多次来到我家里劝告我不要再收购,否则单位负债累累,连累自己。“农民大半年的期待是就马铃薯的经济价值,一个人必须讲信誉,不能违背良心道德,我的身份是农业技术骨干,更是一名党员干部!”。

按照种植前签订的合同价收购农民的马铃薯,我和团队广泛联系省内外客商、四处托人找销路,并到昆明、曲靖等地设立专卖店,亲自将一袋袋马铃薯送到批发市场、超市和客户家中,只要能给老百姓滞销的马铃薯销售完,再多困难我都能克服,受点苦、受点累又算什么呢?”

所办的事群众都看在了眼里,还成了村里面的热门话题。安益村开展党员活动日,党总支书记顾正青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个劲的表达感谢之情。

我不会忘记,2010年面对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我带领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探索抗旱救灾方法,在田间地头挖塘子,铺上塑料膜,采用窝塘式地膜集水抗旱技术,最大程度上帮助农民挽回了损失。这种抗旱技术后来在宣威市乃至曲靖地区部分点位得到大力推广,同年还创下了玉米平均亩产661.3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2734.6公斤的丰产纪录,实现了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的喜人成果。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变的是在农技服务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我不会忘记,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导致春耕生产受到影响,“防疫措施应该实事求是,从春耕生产现实需求出发,不宜搞‘一刀切'。要减少疫情对当前春耕生产的影响。”于是我带领农技人员下村摸清农户情况,了解掌握全镇34个农业合作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了底数清、任务明。

为了让农户用上放心农资,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我们协调农机到乐红村马铃薯产业扶贫基地按时保质完成大春马铃薯的播种。2月18日我在德积中药材基地查看中药材生产情况时,头部不慎被铁皮划破,瞬间鲜血直流,后来送到医院缝了四针,医生要求第二天继续输液,可次日一大早,我不顾医生和单位同事的劝阻,又组织农技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指导马铃薯种植、施肥配方、统防统治,为保障全年粮食丰产,提供了农技服务。

我不会忘记,有一次,我听一位农户发牢骚,原因是年年固定安排在公路沿线的样板地,农户认为农技推广是政府行为,要求政府负责翻犁耕地,并提出要政府无偿提供化肥、种子、地膜。我在座谈时得知,大多数农户对农业科技产生“冷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我又通过入户走访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后,我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样板地展开讨论,并为群众们的建议点赞,最终提出了符合村情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大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人代会上,我提出《样板地不宜过分追求整齐划一、上规模》的议案,建议改变昔日由政府主导办样板地为农民自愿申请办样板地,明确申办方和主办方各自职责,主办方负责保障大家无偿使用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跟踪管理;申办方则需要采用规定的良种、农技服务,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采纳,《云南日报》还对此新闻给予报道。

“老陈,玉米叶子上是什么虫,我要打什么农药?”“这个就是蝗虫,你就按我之前说的农药继续喷。”这些年我把我的姓名、电话号码打印在纸上,每次下村就给群众送去一点,让他们有事了打我电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服务民众在于用心”。回顾38年的农技推广工作,我走得最多的是田间地头,结得最多的是穷亲戚,记得最多的是困难状况,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扶志造血,想得最多的是困难家庭的减少。残疾人户张庆位担心中药材没有销路,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我上门到他家做了8次思想疏导工作,帮助他算经济账,保证订单,保证收购单价。张庆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了3亩中药材,年底有1.8万元的净收入,张庆位激动了请我到他家吃饭。

我不会忘记,“结对帮扶以来,我和镇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措施,建立帮扶台账,动态跟进帮扶。为干酸菜、玫瑰花、中药材申报绿色食品牌认证,前两天得知认证已审核通过,这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涓涓细流汇成无私大爱。近30年以来我始终秉承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替别人分担一点困难,困难就会减半,受我帮助的困难群众上百人,对需要帮助的对象,我采取送粮、捐钱、捐物等方式给以扶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授人香草,手有余香,送人玫瑰,心自芬芳”。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是因为党的关怀才有了如今幸福的生活,唯有珍惜!唯有回报!

 

(通讯员:陈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