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微曲靖 > 正文
红色文旅再添地标,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落地富源
发布日期:2021-04-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1022

微信图片_20210425083449.jpg

阳光充沛的正午,在多乐原景区入口的一排整齐石磨盘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八个遒劲红色楷体大字分外夺人眼球……

走进距富源县城10公里的多乐景区,门口处一栋栋刚刚漆新的两层古式瓦木建筑色泽宜人,十分醒目,大木头咬合起来的茅草房分外整洁,土基构筑的墙壁上挂满了年代久远的木犁、箩筐、背篓等手工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站在茅草铺成的房顶下,隔着木制的窗格可以看见屋里干净整齐而又透亮的展柜。展馆中四五位工人正在进进出出紧张地忙碌着。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眼前占地约700余平方米的两层建筑就是在建设中的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和乡愁记忆馆,再往里面步行五十余步就是已经建成开放的云上乡愁书院,也正在做进一步的装缮,现阶段各个场馆布置工作均已接近尾声,将在“五一”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微信图片_20210425083720.jpg

红色旅游新坐标——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

跟随工作人员走进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中,馆中各个展柜有序摆放,墙上的展板依次排开,一张张图片、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柜中的军旗、军号、军服、草鞋、蓑衣、马灯、土碗等似乎仍在默默诉说着那段光辉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一件件文物似乎把革命历历往事都带到眼前,展馆中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不知不觉中让人仿佛回到了八十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党史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两次经过富源,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的落成,具象化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入滇旅游第一站、云贵旅游新坐标打上了红色烙印,成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独特资源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成为了游客体悟红色精神的好去处。

时代变迁档案馆——乡愁记忆馆

在乡愁记忆馆中,则按主题分块陈列出煤油灯、算盘、杆秤、搪瓷盆碗、接线机、上海钟表、唱片机、收音机、风琴、连环画、手摇电影放映机、黑白电视机、手持“大哥大”等老物件,展示着在那个年代被形象称为“三转”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件件老物件反映着社会发展进程,整个展馆文物呈现与历史追踪相应证,脉络体验与重大事件相应扣,鲜活可感地再现了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前来观览的“80后”“90后”不禁想起坐在父亲肩头看露天电影的那个夜晚、在母亲踩踏缝纫机的嗒嗒声中醒来的那个清晨,和小伙伴一起翻看连环画的那个午后……浓浓的乡愁和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

“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群众生活无论是饮食、穿衣、出行,还是阅读、听歌、看电影,都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越,馆中的老物件见证了这一点一滴变化。如今它们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依然是老一辈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精神见证,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时刻被融入到老一辈人对下一代的教育之中。老算盘告诉我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簸箕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要勤俭节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到。

民俗文化打卡地——云上乡愁书院

八十多年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富源沉淀了别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珍宝,这些文化遗产孕育于基层、来源于生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云上乡愁书院,高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着苗族民间歌舞、水族民间歌舞、彝族“刷马舞”、彝族芦笙舞、“洞经音乐”、水族狮子灯、水族吞口、水族语言、彝族刺绣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记录着黑陶制作技艺、血辣子、大头菜、酸菜腌制技艺和大河全羊锅烹制技艺。富源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的民俗文化由此可见一斑。院中集中展示的50余项“非遗”项目让游客可以感知传统文化,回顾民俗经典,增强传统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

据了解,围绕深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云南富源县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与景区深入挖掘红色和民俗潜力、强化历史资源梳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坚持以“红色”引人、以“绿色”留人、以“土色”感人,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让游客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传承红色精神。

通讯员:山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