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葵山镇不断巩固拓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工作,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着力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区块联合、利益联结,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党组织凝聚力不断提升,村庄强了,村民富了。
组织联动,一体推进3个“万亩”样板。产业要振兴,必须改变以往农户自主经营小、散、弱的被动局面,走规模化、集约化、技能化发展道路。葵山镇党委坚持规划先行,立足镇域实际,把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作为葵山推进产业振兴的目标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围绕定位布局农业产业,规划建设万亩蚕桑种植基地、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坚持上下联动,全镇“一盘棋”,打破行政村壁垒,将10个村(社区)党组织抱团发展,做到统一连片种植、统一市场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经营模式“四个统一”,彻底改变了以往各自为阵,无序竞争,只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目前,已建成蚕桑基地8000余亩,蔬菜基地9000余亩,山银花、金银花、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基地4000余亩。
组织发力,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堵隔墙”。产业要做大,就要改变群众“守着自家土地饿不着”的小农思维,走公司化、市场化发展之路。葵山镇坚持服务做在前,主动为农业企业入驻葵山解决土地流转、用工需求等难题。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发动群众作用,动员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外引+内培”思路,成功引进大勋农业公司、昆明英武农业科技公司、云南百益蚕茧丝绸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5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个,回引农村优秀人才20余人回乡创业。当好企业和群众服务员,采取“村党组织+劳务站+农户”的劳动力转移输出模式,村党组织建立流转土地的农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台账,劳务站主动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实行“订单式”输出,企业有用工需求,只需一个电话说明用工数量和人员类型,村党组织即可以精准组织务工人员到场务工。同时,企业遇到用水、用电、农机具等方面需求时,村党组织均第一时间帮助协调解决,为企业发展创设最优环境。
合作共赢,强了村庄富了民。只有村子强了,农民富了,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才会增强,其他问题和矛盾才会迎刃而解。葵山镇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采取村党组织班子与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组建合作社13个,通过为企业流转土地、劳务派遣等服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马湾村蚕桑合作社集体经济收益达30余万元/年,其余各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达5万元以上。同时,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就近务工,收入显著增加。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殷凤仙说:“以前,去省外务工地撂荒了,家里也照顾不了,现在我们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蔬菜,还可以常年在地里务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2020年,葵山镇农业产业务工经济收益达2000余万元,其中大勋农业仅2020年就地吸纳务工人员500余人,实现务工收入600余万元。如今,村民收入增多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葵山镇乡村振兴画卷将越来越美。
(通讯员:孟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