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微曲靖 > 正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的这些街道名称来历有“典故”
发布日期:2020-11-06    来源:珠江网    浏览:3417

会泽县于2013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么,在会泽县城镇交通类的街道名称方面能否寻找到一些历史痕迹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一批具有“历史典故”的街道名称,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堂琅街

微信图片_20201110145925_副本.jpg

堂琅街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始建于1731年,距今289年。于1982年铺设为水泥路面,2008年铺设石板路。这条街道名称的来历是因为现在的会泽县在西汉时期属于堂琅县。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堂琅县(今巧家、会泽、东川一带),属犍为郡,是历史上中央王朝在云南最早设立的4个郡县之一。为纪念这一历史事实而取名堂琅街。

二、宝善横街

宝云街_副本.jpg

宝善横街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始建于1683年,距今337年。这条街道名称中的专名“宝善”取自于古语“惟善为宝,则笃其人。”意思是:只有把善良做为处世的法宝准则,这样的人是品性纯厚的人。关于“惟善为宝”的说法在古籍中并不鲜见,语本《礼记▪大学》也记载有:“《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等。这条街道名称蕴含有劝人向善的意思,这与目前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主张相吻合。

三、霁云街

霁云街_副本.jpg

霁云街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始建于1683年,距今337年。贵州会馆内供奉南霁云,此条街道经过贵州会馆,所以命名为霁云街。

南霁云:(712-757年),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魏州顿丘(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南寨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安史之乱时期协助张巡、许远镇守雎阳(今河南省商丘市雎阳区),抵抗安史叛军,屡建奇功。志德二年,雎阳陷落后,兵败被俘,慷慨就义。因此,南霁云以“忠勇”著称于世而被后人敬仰。南霁云这种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目前国家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相吻合,所以,这条街道的名称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中原文化与贵州会馆文化、会泽本地文化相融合的例证。

四、义仓街

义仓街_副本.jpg

义仓街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始建于1731年距今289年。清朝光绪年间此地建有义仓,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因而取名“义仓街”。

义仓,旧时各地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周济困难群众的粮仓。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是民间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互助自救形式。《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长孙平》:“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义仓又有社仓之说,隋朝时期,由于仓库设在“闾巷”,由“社司”管理,所以也叫“社仓”。义仓是体现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立“国家储备粮”制度,为备战备荒而委托粮食部门专门建立粮食储备,除此之外,各地还建设有救灾仓库等。

五、迤车汛

“迤车汛”是迤车镇的一条支路,位于会泽县迤车镇。始建于清朝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扩建通车,2007年铺设水泥路面。因为清朝时期在迤车设过“汛”官,称之为“迤车汛”,这条路经过“迤车汛”,因此而得名。

“迤车”原为“迤扯”,彝语。“迤”为水,“扯”为谷,“迤扯”就是种谷的好地方。“迤车汛”在清朝时期又称“索桥汛”。据《东川府志》记载,这里设有“把总一员,带兵九十名,辖十二塘。”关于“官汛”的职责是什么?在《东川府志》里却没有说明,但是可以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地名中查到。比如据《天津地名考》记载,天津有两个巷(或胡同)分别叫“老官汛”和“新官汛”。“汛”通“讯”,所谓“汛地”就是盘查讯问行人的地方。所谓“官汛”就是“稽查盐运讯地”,就是政府设置的专门稽查盐业运输事宜的驻军巡逻管界区域。这是关于“汛官”职业的一种说法,列举于此,仅供参考。

六、巡检巷

巡检巷位于会泽县待补镇,始建于清朝时期,2013年改扩建铺设水泥路面。清代曾在此地设会泽县分防待补巡检司,因这一历史事件得名。

七、通宝路

通宝路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始建于1996年,1998年建成通车。因文物得名。明代嘉靖年间,当时东川府鋳钱局(设在会泽)为开业纪念而铸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型钱币“嘉靖通宝”,这条路的名称就是为纪念“嘉靖通宝”这一文物而得名。

八、巴图鲁街

巴图鲁街,也叫“巴图鲁步行街”,清代风格建筑,位于会泽县城西来寺对面。始建于2005年,同年建成通车,因人物封号得名。清朝时期会泽有两位勇士被封为“巴图鲁”,这条街道名称就来源于此。

“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英雄,是满洲的传统封号之一。从明朝女真(满族的前身)就开始使用“巴图鲁”这个称号。等清朝建立后,“巴图鲁”则专门用来封给战功显赫的人物。在清朝想要得到“巴图鲁”的封号,并不算一件易事,一般来说需要达到以下三种情况才有机会被册封。第一种是在战场上击杀敌方大将或者首领拿下头功的人;第二种是在多次战役中都有不错的功绩,累积到一定程度;第三种是在战场上立下重要功劳却牺牲的人。

在会泽,见诸典籍的“巴图鲁”有两位。《娜姑镇文物志》记载:“严勇巴图鲁”武功将军高荣(1842-1888),字廷辅,会泽崇礼乡(今娜姑镇)拖车村人。另一位巴图鲁叫刘晃,家住会泽北门外,因无意点燃牛尾炮而吓跑敌人,导致官军趁势追敌大获全胜。刘晃因此擢升京城九门提督,钦赐“音德本巴图鲁”。

2005年修建这条街道时,用这两名英雄的封号来命名,一是为了纪念英雄、向英雄致敬;二是用这两名英雄的精神激励后人要爱国,对国家要忠诚勇敢。历史是不会忘记英雄的,一个国家不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英雄。

九、抚军街

抚军街_副本.jpg

抚军街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从高速路口至通宝路。始建于2005年,2007年建成通车。这条街道名称的来历有一则历史典故。会泽县出生的唐继尧在民国时期任云南督军兼省长,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被推为护国军务院抚军长,并在会泽县金钟街道龙潭社区修建过抚军楼。因为这条街道经过抚军楼旧址,所以把这条街道命名为抚军街。现实生活中抚军街的命名,一是纪念唐继尧当年修建抚军楼这一历史事实;二是可以作为会泽县县委政府重视双拥工作的标志之一。

十、春晓街

春晓街_副本.jpg

春晓街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从瑞祥路至明泽园小区。修建于2007年,同年建成通车。街道名称来源于“会泽十景”之一的“翠屏春晓”。

关于“会泽十景”及其“翠屏春晓”的描述,一是有碑刻为证。“会泽十景石碑”刻于清光绪八年,此碑刻上刻有“翠屏春晓”。“会泽十景石碑”于文革时期在县城到处挖防空洞挖出的,现存于金钟山公园管理所陈列室保管。二是据《东川府志》(清朝东川府府衙设在会泽,《东川府志》记载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讲会泽县)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人方桂,由云南临安调任东川知府一职,在他吟咏《东川十景》的诗中,“翠屏春晓”一景是这样写的:

岑光拂曙黛痕清,阅宿浓华倍有情。

飞雾溟蒙穿岫出,翔禽宛转入云鸣。

一勾纤月依残夜,几树疏花逗早晴。

谁向鸾台摹粉本,郭熙老笔画难成。

意思是:山光轻拂着黎明天色,犹如画黛般痕迹的墨绿色山峦清晰可辨。回想起昨夜我仰望天空,繁星闪烁,明亮而美丽,此时面对此景而更加有情。翠屏山的早晨,雾气迷漫,穿梭于拂晓的山谷之中。飞翔的小鸟,啼声宛转,响入云霄。一勾纤月悬于翠屏山边,依附于即将逝去的残夜,几树刚开的稀疏的春花,象是在逗趣着晴朗的早晨。这样美丽的景色,是谁向仙女居住之地临摹来的粉本呢?即便是宋朝善画《早春图》的大画家郭熙(1023-1085)用他老辣的画笔对此景色也是难成其就的。

从上述诗句里可以体会到时任知府方桂对“翠屏春晓”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他对“翠屏春晓”的赞美之情。在《东川府志》里还记载有其他一些知府文人雅士为“会泽十景”及其“翠屏春晓”写的诗文,这些诗文对“会泽十景”的优美风景的描写昭示着后人要倍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肖邦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