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建造文笔塔都是为了保佑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文笔塔寄托着地方官吏与平民百姓的文化梦想。在会泽县城西郊的马鞍山顶,有一座高高在上的文笔塔,这座宝塔建有七级,雕凿精细、端庄肃穆、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会泽东南面的省级森林公园金钟山遥遥相望。文笔塔塔身全部为大理石精雕支砌,庙宇庄严别致、朴素淡雅,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含翠欲滴的群山之间。
这座宝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如今的会泽文笔塔,已是三次重建,它集山寺于一体,整个塔体呈灰白色,傲然矗立于马鞍山顶。据文献资料记载,自文笔塔建成后,会泽文风大开,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学术之风得到重塑,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当年,云南进京赶考的秀才,中了24名,其中会泽人就有12名,达到了所谓“发科甲”的最佳境界。从此,文笔塔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成了会泽培文脉、开民智、出人才,金榜题名、功成名就的登临场所。
塔区内设有文笔书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迎门置3层宝塔式铜香炉一座,大殿前有滴水观音一尊,观音前又置石香炉和铜香炉各一座。文笔塔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形似文笔,被会泽文人视为笔魂。若在会泽坝子中远眺,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文笔塔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宝塔恰如一支玉笔耸立,仿佛在以蓝天为纸,以大地为墨,纵情描绘会泽的秀美山川。
塔仿楼阁式七层六角面,空心石塔,飞檐翘角,塔高37米。塔身全部为大理石精雕支砌,每层六面有精雕观音像,内有楼梯盘旋而上,上到七层凭窗远眺,游目骋怀,目光所触都是温润的风景。整个会泽坝子四面青山环绕,峰峦起伏,草木葱茏,群鸟略过,一块块梯田错落有致,一幢幢房屋白墙黛瓦,田园风光秀美如画。在塔顶俯瞰,会泽坝子犹如一块以江山为画布,以绿色为画笔的大地调色板,令人赏心悦目。
马鞍山山势高峻、风光秀美、视野开阔、人文底蕴丰厚。特别是在文笔塔下的马鞍山上,周围的农户种植了上千亩桃树。每逢阳春三月,风和景明,青山如黛,这里上千亩的桃花灼灼盛开、迎春绽放,深红、粉红、淡红色的桃花群芳争艳,迎风招展,姹紫嫣红,花香四溢。驻足远望,整座马鞍山芳菲满目,红霞耀眼,蔚为壮观,宛若铺展开来的秀美锦缎镶嵌在天朗气爽、云淡风轻的巨幅帷幕上。那一片连着一片的桃花园,连片成林,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片片粉红色的海洋,又象是天边飘落的云霞,光彩夺目,璀璨生辉,令人沉醉。犹如一张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前来赏花观景。
在我看来,文笔塔的清晨和黄昏都是最迷人的。清晨,当夕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晨光便静静地印在文笔塔的屋檐和塔尖,令佛塔呈现出温暖的光泽,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恬静。高高耸立的文笔塔在清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伴随着佛塔内传来的晨诵的声音,流淌着汩汩诗意,为肃穆的寺庙增添灵气。当黄昏降临,落日的余晖柔和地洒在山林间,把天空、群山渲染得一片通红。文笔塔在群山的怀抱中静静地伫立着,笼罩在了一片安详的落日之中,在金色光圈笼罩下的文笔塔就像加了滤镜,静谧而安然。
由于文笔塔建在高高的马鞍山上,加上马鞍山视野开阔,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每日清晨和傍晚,文笔塔成了人们休闲徒步和骑行的登临场所,处在晨曦或晚霞中的这方净土,正是旅人的归宿,是嚣尘中不堪重负的人们理想的休憩之地,它就像隐藏在山间的世外桃源,不仅装点着人们悠闲惬意的生活,而且给家乡的莘莘学子带来了不少灵气。
(文/图:杨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