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微曲靖 > 正文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发布日期:2020-05-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1101

围绕“一二三四五工作法”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 宣威市东山镇瑞锦社区搬迁工作纪实

 

(通讯员: 陶 锐)宣威市东山镇马场集镇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来自15个村委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78户1345人。项目总投资8382.465万元,其中建设安置房16栋378套,建筑面积31175平方米;建有扶贫商业用房2762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文化活动广场、活动中心、新时代农民实践站、健身步道、绿化亮化等。东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二个精准,强化三个保障,实现四项增收,健全五个体系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法”,扎实抓好瑞锦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的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东山镇马场集镇安置点鸟瞰图(瑞锦社区).jpg

围绕一个目标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解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后续产业发展支撑,构建管理有序、就业充分、保障到位、和谐宜居的新社区。 

东山马场集镇安置点(2018年).jpg

坚持二个精准    

一是精准锁定搬迁对象。按照“云南省易地搬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把握“6类区域”条件,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镇复核、市公告”程序锁定搬迁对象,并在全国扶贫开发系统上标注和录入省易地搬迁系统。    二是精准锁定人员结构。锁定搬迁对象后,由村委会逐户逐人统计家庭人员结构,建立劳动力、党员、残疾人、就学、就业5本台账,为分类施策、精准脱贫夯实基础。马场安置点378户1345人,其中:有党员10人、残疾人101人、低保357人、劳动力762人、外出务工569人、中小学255人,高中以上129人。

缝制车间.jpg

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强化住房质量保障。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相关要求,及时完备建设用地、审批等相关手续,按照精准锁定对象的人员结构情况,精心为搬迁户设计房屋户型及功能属性,同时,突出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管理,在搬迁点成立工程质量安全小组、招投标小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等机构,既抓工程进度,又抓质量安全,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保障。由于马场集镇基础设施薄弱,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东山镇党委政府把易地搬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集镇功能结合起来,在安置点建设文化活动广场、中老年文体设施、健身步道、观景桥梁、多功能LED屏、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一个健康休闲场所,进一步提升集镇品质功能。    三是强化服务功能保障。搬迁群众基数大、人员结构复杂,为保证搬迁群众“看得见发展、记得住乡愁”,东山镇在安置小区设立了集民政、社保、就业培训、卫计、文体、物业、群团、综治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结合“三联三争”和提高“三个组织化”要求,建立“爱心公益超市”1个,通过“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物品”的积分奖励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自力更,激发生内生动力;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新建3个“扶贫车间”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过上楼上居住、楼下务工的幸福生活。安置小区与集镇连为一体,周边有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所2所(马场卫生所、协法卫生所),学校5所(初级中学、协法小学、大村小学、六年级小学、马场完小)。电商、快递服务网点4个、超市、商店、农贸市场等集镇服务功能一应俱全。全面满足搬迁户购物、上学、看病等公共服务需求,让搬迁群众既享受生活的便利,更享受到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红利,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扶贫车间一角落.jpg

实现四项增收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东山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助脱贫,齐头并进同入驻”的发展路子,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享安居与换穷业并重、搬得出与能致富同步,引进葡萄种植合作社1个,超市1家,胡蜂养殖、炼油、藤艺、服装和工艺品加工5个企业来助推东山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扩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项增收产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真正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一是入股分红、资产收益增收。东山镇按照“三农公司+扶贫车间+搬迁户+积分管理”模式,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资金以“入股保底分红”和“资产收益”两种模式投入到5个扶贫车间获得收益。将收益资金与搬迁户遵纪守法、配合工作、人居环境、家庭美德、脱贫致富、诚信感恩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群众通过争创积分到爱心公益超市兑现入股和投资收益红利增加收入。    二是楼上居住、楼下车间创收。搬迁户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搬来没地种、没事做、没收入”,为解决这一问题,东山镇投入250万元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利用安置点一层产业用房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和扶持2个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设扶贫工厂,扶贫工厂建成后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实现了“不出远门、楼上居住、楼下务工”的梦想,真正解决“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企业入住后,通过技能培训能解决300余名贫困户的务工问题,人均月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      三是房前屋后、田间地里扩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搬迁户大部分都是在土地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农民,离开土地就象是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了能让这一部分搬迁户记住乡愁,东山镇与飞扬种养殖合作社建立联结机制,在距安置小区300米的协法村流转土地20余亩,新建大棚29个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可保障20多人到田间地里打工增收,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    四是多措并举、多种形式保收。对不愿在扶贫工厂务工的搬迁户,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化向省内外、市外市内输出技能劳动力569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对于年龄偏大不适应外出务工的搬迁户,镇村通过在集镇区、学校、医院、个体工商户、小区开发就业岗位,安排就业40余人,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对无劳动能力家庭,在落实低保、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社会兜底政策的基础上,依托“三农公司”经营获得利润进行积分兑付,搬迁户通过政策帮扶和入股分红实现“双重”保障。

藤椅加工车间.jpg

健全五个体系    

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全方位做好后续管理工作,着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和谐的新社区,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一是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新成立1个社区党总支、8个党支部、8个村民小组,落实楼栋长16个,建成以基层党组织为堡垒、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的搬迁点社会治理格局,确保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建立积分管理、干部挂帮制度,成立32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关心搬迁群众生活,帮助及早适应新生活。    二是健全治安管理体系。设立警务室、调解室,从贫困户中配齐适应工作需要的综治员1个、治安员1个、调解员1个,定期开展培训。安装监控探头50余个,达到无死角、全覆盖,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确保安置点平安稳定,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完善安置点的管理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按照“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三是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东山镇为提高安置点的人居环境,打造干净、舒适、整洁的新社区。新建公厕1个,配备垃圾勾臂箱5个;开发保洁员、河道治理员等公共服务岗位20个,负责公共区域环境保洁;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方式和社区环境保洁制度,提高搬迁群众的参与度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是健全干部服务体系。以迁出地和迁入地为两个推动点,发挥党组织在搬迁前、中、后的推动作用,从15个深度贫困村搬迁安置378户1345人,实行“包村、包楼、包户”,真正让搬迁贫困户穷窝搬得出、思想能改变、生活能融入。实现安置点16幢32个单元378户“包保”“网格化”管理工作全覆盖。    五是健全文化宣传体系。一是依托多功能LED屏,强化搬迁群众文明宣传教育,通过看文明宣传短片、讲文明市民守则、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搬迁户树立守法好公民的新风尚,让搬迁群众转思维、守新规;二是依托墙体文化和宣传标语,营造“自强、感恩、诚信”氛围,激发搬迁户内生动力;三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明新风、传统道德、安全、技能等系列教育培训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弘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帮的传统美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居民营造和谐氛围,使搬迁户更好更快融入新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