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从没想过,自己能在集镇上有一块立足之地,在楼房里生活。”51岁的惠世虎谈到近一年来在普兴佳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生活,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陆续实施,2019年,惠世虎搬到了普立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普兴佳园,从一个贫困户变身“小康居民”,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好日子。
“以前住在穆家坪子,山高坡陡,受地理位置影响,交通不便,季节性缺水严重,电压也不稳定,生产生活极其不方便,家庭开销仅靠微薄的土地收入来维持,住的房子也破败不堪。现在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不仅搬进了楼房,出门就是菜市场和乡街子,卫生院、学校也就几步的路程。政府还给开发了生态护林员,我可以边巡山,边种地,更重要的是方便照顾75岁身体不便的老父亲,两个孩子政府还给在昆明介绍了务工岗位。现在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说起现在的日子,按照惠世虎的话说,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据了解,普兴佳园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的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普立村委会,属于集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安置点涉及普立、鹤谷、腊龙、戈特、更底5个村委会,有搬迁贫困群众113户397人,建设规模9707.46平方米,占地约33亩,总投资2292.43万元。目前该安置点搬迁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
让村民们自愿“搬得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不容易,“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真正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有家有业有幸福更难。在普立村香菇大棚种植基地里,搬迁群众缪蕊灵正在采摘着香菇。搬过来之前,缪蕊灵也曾动过外出务工的念头,可一想家里还有3个孩子在上小学,只能做个家庭主妇,哪也不能去。
“现在中药材和香菇种植基地就建在家门口,香菇烘干车间和锡箔纸加工厂就在楼底下,既不影响挣钱致富,又方便照顾家庭,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100多块钱,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来哩!”缪蕊灵说。
据普立乡纪委书记杨德恩介绍,普立村主要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完善配套设施三个方面,努力实现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发展扶贫产业,确保发展有路。一是通过“乡级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有效模式,以普立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为主导,流转土地526亩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营销对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带贫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和提升。通过获取地租、收益分红和务工报酬等,持续稳定的增加贫困户收入户均200元以上。二是通过香菇种植。基地占地174亩,建设133亩大棚,总投资579万元,辐射2个村委会,其中普立村委会108亩,攀枝戛村委会25亩。带动周边贫困户、农户60余人参与务工;生产规模每个大棚可放置一万棒菌棒,预计能创收240万元。采用“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不断推进产业上档升级,实现了香菇标准化生产。按照“一县一业”、 “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下一步,将扩大规模,持续动员农户,让他们加入香菇种植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加大就业服务,确保致富有路。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业两手发力,强化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扶贫劳务协作,有序组织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规划设计商铺1800平方米,用于加工、销售土特产品,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促进贫困户增收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在安置点就近建设1000平方米80个摊位的集镇农贸市场,优先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入市经营;建立合作社+互联网+服务站+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普立小黄姜、木姜子、丑红薯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以“赶普立”扶贫超市为主导,依托农特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合作社作为主体,吸收贫困户进行务工和带动贫困户自主生产加工,对农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包装,通过服务平台进行销售;结合旅游产业开发,进一步优化提升集镇食宿接待综合服务功能,给予贫困群众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支撑;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就业。调动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循环体系。
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文化生活。一是建设集镇广场。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立乡把集镇广场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以小普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为契机,结合该乡喀斯特地形地貌特点,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设了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集镇广场。二是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在普立村委会跑马路村,累计投入资金100万,结合彝家民族文化,打造涉及25户的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集镇广场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就位于普兴佳园门口,新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元素,为搬迁群众注入了新的活力,动人的山歌和优美的舞蹈打破了这个小镇夜晚的平静。更有趣的是,每到有晚会活动或周末的时候,这里还会上演由普立乡一中学生带来的鬼步舞,别样精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把精准功夫下到长久发展的关键处,更多的普兴佳园将书写下精彩的“脱贫故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通讯员:田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