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稀奇,清末富源有人就读于云南法政学堂
  • 发布日期:2019-09-19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1834

(图/文 何青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常听父亲及伯叔们说起祖辈的往事,族中长辈都说,我们是“书香门第”之家,一定要传承“耕读为本”的家风家训。我曾祖父文翰公曾在昆明读过法政学堂。当时骑马、步行从富村团山经贵州乐民、火铺、平关、平彝(今富源)、沾益、曲靖、马龙、嵩明等地,历时20余天才能到达昆明。后因家庭中发生变故,未能完成毕业而任职做官。我的曾伯祖父文斗公是当地“贡爷”,“宣统二年出岁贡”,并立有“进士匾”一块,我父亲曾亲眼得见,可惜此匾毁于“破四旧”和“文革”期间。在当地,曾祖父、曾伯祖父兄弟书法十分优秀,曾伯祖父擅长于书写小字体,曾祖父擅长于书写大字体,当年,每逢当地名门望族请二老题写墓志,都请二老共同乘轿而去。曾伯祖父书写小字,曾祖父书写大字部分,兄弟同心,珠联璧合。

原来曾留有大量的书籍,有印刷本、手抄本、家族宗谱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本地解放后开始进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因家族成员中大部分家庭的“阶级成分”等级较高,部分土地及房屋被没收,大多书籍被焚毁或遗失,只保存下来少量书籍及《何氏宗谱》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毕业的叔父何成文曾多次到富源县史志办、县档案馆查询资料,希望查找到我曾伯祖父、曾祖父有关档案资料,都无功而返。九十年代笔者在云南中医学院读书期间,也尝试着在学校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但未能如愿。

2018年4月3日,昆明信息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兴隆街上的法政学堂——云南司法人员的摇篮》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详细阅读,了解到部分历史事件: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清廷特派刘春霖来滇,以云南布政使司的身份,创建云南法政学堂。几经努力,在昆明兴隆街原课史馆建立了云南法政学堂,聘请日本法学博士岛田俊雄、加古贞治等二人以及留学日本归国的刘昌明等5位法科毕业生作为教员兼翻译。法政学堂为云南培养一大批司法人才。




法政学堂原貌(图片来源:昆明信息港)

何文翰像

我曾邀请富源一中邓真江老师到团山老家走访,查找碑文等资料,终于在堂叔家找到一本疑似云南法政学堂文学课程的手抄本,文字清晰可辨,封面书写“文学课程”、“肄业生何文翰”字样,内页大多数文字依然可辨。由此基本可以推断,曾祖父文翰公曾就读于云南法政学堂,后因家中变故,未取得毕业证并任职为作官的逸事,故称“肄业生”。

有关曾伯祖父文斗公的资料记载,多年前,幸得喜欢文史探究的邓真江老师在富源县档案馆查到一点资料: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三月十二日,祖德村邓觐臣等若干人员参加“督学院”举行的云南全省学院岁考平彝县儒生文童“岁试”。结果有83人通过了“岁试”,确定为“生员”。邓觐臣公时年36岁,为“壹等生员五名”中的第贰名,我曾伯祖父文斗公时年22岁,为“贰等生员拾伍名”中的第壹名。可见,曾伯祖父在当时不失为青年才俊。在我年少时,曾听老辈们说起贵州省府官员曾邀请曾伯祖父文斗公去水城作官,不知何故,被婉言拒拒绝。当然,这些口传的逸闻趣事,今已无从考证。

无独有偶,多年前邓真江老师回祖德村编修家谱时曾发现一块邓氏祖母石碑,落款为“庚戌科岁进士何文斗”。邓老师发现,碑上有文斗公题写的赞诗,遗憾的是当时未能抄录下来。经查证,庚戌年即为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这与我小时候常听说的“宣统二年出岁贡”在时间上完全吻合。

如今,沧海变桑田,尘封的往事再被发掘,实属不易,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我们仍然要不忘历史,发扬创新,将“耕读为本”的家风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并将优秀的意志品质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何青松,男,汉族,云南富源人,主任医师,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研究方向:中医“扶阳”学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