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树立大食物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 发布日期:2022-04-20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447

原标题:树立大食物观,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00304644641_78ffea65.png
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树立大食物观”。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如何树立大食物观?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有专家认为,从发展阶段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吃饭问题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

00304644642_26c22857.png
2018年9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吉林查干湖了解渔民捕捞作业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树立大食物观:向“食物”要活力

  “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农业、大食物”的新观念。

  “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文件把“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之所以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既是食物选择的趋势、食品安全的保障所决定的,更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食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战略安排。”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首席研究专家李云才表示,树立大食物观关键在于行,在于走对路,在于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

  李云才认为,效益是支撑“大食物”发展的持久活力,把科技搞上去,优化构建新结构,顺应和创新市场需求谋发展。产业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大食物品类繁多,一地一特、地标新品,都需要去创造自身优势、产业优势。在宏观上,“海、陆、空”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完善结构;在微观上,择强发展,谋势谋特谋优。

00304644643_6715313f.png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大豆长势。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践行大食物观:向“副食”要食物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早在1990年4月,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时就提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30多年来,习近平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发展。

  大食物观反映了量足质高结构优,它是动态的,更是不断优化演进的。在新时代,大食物观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过去的食物主要是“主粮”,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逐渐转变过去以米面为主食的消费习惯,更青睐丰富多样的菜果茶、肉蛋奶等“副食”。因此,大食物就是要转变食物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原副院长郭成宇对大力发展豆奶等大豆精深加工产业给予了建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议案中提出要助力国民营养和乡村振兴。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要求,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

  对此,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指导委员会主任于小冬表示,以大食物观为导向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粮油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更是明确地体现出调整国民食物结构、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战略思想,体现出营养与健康的大食物科学理念。比如,我国是大豆的发源地,有五千年耕种史和饮食习惯,需要以全面发展大农业的理念发展大豆产业。

00304644644_dd06456b.png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该村发展木耳产业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发展大食物观:向“资源”要平衡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而现如今,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面向森林海洋广阔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便有了更多的获取食物的方法和途径。陈萌山告诉记者,树立大食物观,要以粮食为基础,促进各种食物资源协同开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同时,陈萌山表示,要以绿色为前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挖掘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和森林、海洋食物资源潜力的同时,必须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要以开放为手段,放眼全球,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安全稳定的食物供应链,形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食物有效供给大格局。

  他进一步解读说,要以共享为目标,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推动实现全民健康为最终目标,这也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

  “更新传统的粮食观念,树立大食物观,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任务。”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表示,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 李楠楠 黄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