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
供图
草长莺飞二月天,曲靖市马龙区旧县镇马鸣乡已是满目绿色,万亩草山随风起伏,如碧波荡漾。
新楼房村村民赵金寿早早赶出牛儿进田吃草,3亩种有新品种“狼牧一号”饲草的田地很快被5头牛“平整”一新。“这种草口感和营养都很好,牛非常喜欢吃。”赵金寿说,被“平整”过的草地会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再次长成,“牛吃得快,草也长得很快。”
马鸣乡历有种植牧草的传统,万亩草山不仅为当地养殖业带来原料,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观光。“云南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比较适合多种牧草种植,目前大部分种植的牧草品种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学家刘锡葵与昆明碧沁农业科技合作,利用象草与本土优势牧草狼尾草进行杂交选后代,选育出新型的牧草品种—“狼牧一号”。
2016年,“狼牧一号” 开始实地栽培。2018年,马鸣乡万亩草山正式试种。“经过三年多的田间试验,饲草根系已经牢牢扎进土地,成熟期的饲草一年可以收割7-8次,亩产量可以达到20吨以上,如在无霜地区种植,年亩产量将达50吨。”昆明碧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彦斌介绍,“在培育期间,我们还开展了配套养殖。依托新型饲草,公司铺开牛、羊、鸡、鸭、鹅、鱼等的养殖,种植饲草喂食动物,再使用动物发酵后的粪便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形成真正的循环农业模式。”
看好发展前景,村民赵金寿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主动找到张彦斌要求学习种植“狼牧一号”。“以前,土地种玉米、蔬菜等,但是家里的劳动力不足,需要精细管理的土地我们没有时间去管理,大部分都流转给合作社了。种植的饲料跟不上限制了养殖,就不敢发展养殖了。”看到饲草的粗放管理模式,以及循环农业下大大降低的生产成本,赵金寿决定参与到其中来。
去年,他买入3头西门塔牛,并腾出三亩土地种植“狼牧一号”,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饲草很快扎根生长。去年底,赵金寿家里又添了2头小牛犊。“三亩的饲草地作为补充饲料绰绰有余,饲料成本降低了60%。”赵金寿开心地说,“2头小牛犊再养一阵子,就可以出售,以现在的价格计算,可以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今的赵金寿养了5头牛,饲草越长越好,牛儿越长越大,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这种饲草好管理,不费工,比种玉米收益增加一倍多。除了足够自家的牛羊吃,还可以卖出去一些。今年,我打算再买几头牛,扩大饲草的种植面积。”赵金寿计划着增收的路径。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改良,‘狼牧一号’已经具备生根快、产量高、营养好、耐刈割等优良特性,一次种植可采收28年以上。” 刘锡葵博士介绍,“狼牧一号”作为青饲料,广泛适用于食草性牲畜、禽类、鱼类的同时,还可调制成草粉,大幅度降低颗粒饲料的制作成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山多平地少的地理条件均符合‘狼牧一号’的种植要求,可在坡地、山地见缝插针开展种植,种植成活后,根系发达、分蘖迅速,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可绿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新品种饲草在进行四年的实地栽培后,已经趋于稳定,开始产生收益。” 张彦斌介绍,“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向当地农户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利用好饲草保水固土的属性,将其推广到石漠化、矿山生态修复地区。”
云南网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