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宣威市:强化机构编制保障 激发人才工作活力
发布日期:2021-12-14    来源:珠江网    浏览:379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优势,从党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重大任务、重要工程,千方百计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想方设法招才引智、聚才兴业。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的“磁吸效应”“改革势能”“引流作用”,在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配置好机构编制资源,对人才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聚力发挥机构编制“磁吸效应”,打造“人才高地”,补齐“人才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当前,宣威明确了打造“名副其实的曲靖副中心城市、滇黔省际间重要节点城市、中国火腿美食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然而在基础教育、产业发展、液态金属等领域的“高精尖”专业人才稀缺,“人才短板”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机构编制工作,要充分发挥编制对人才的磁吸效应,把各类人才吸引到宣威,打造人才高地、人才沃土。

(一)整合机构编制资源,打造引才“磁极”。由于传统观念和就业形势影响,“有无编制、能否获得编制”成为各类人才选择就业地的重要条件,必须强化机构编制资源整合,形成编制“高地”,打造吸引人才的“磁极”。一是盘活“内存”。建立健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机制,结合各单位权责清单和“三定”规定,对各系统机构编制运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打破部门编制“终身制”“私有化”的传统思维和固有限制,动态调整部门编制,盘活僵化的编制存量,优先向基层一线、技术一线倾斜,重点保障专业人才用编,真正让编制“活起来”“动起来”。二是收回“自存”。结合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加大事业机构整合力度,对职能弱化或消失的事业机构及时调整、撤并,对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或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进一步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结构布局,提高编制资源配置效率。强化空编回收举措,对空编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减一收一”的原则,将空编统一收回,实行集中动态管理使用。深入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制82名。三是建立“库存”。结合人才工作实际和组织部建立的6类“桑梓人才库”,不断健全引进高层次人才编制保障机制,拿出部分编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库”,专项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确保做到有人才必有编、引人才必配编。

(二)强化机构编制管控,建立人才“磁场”。在当前从严控编减编的形势下,编制成为稀缺资源、战略资源。面对人才工作巨大的编制需求,必须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意识,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消化超编、保障急需”的原则,用有限的编制资源,建立人才“磁场”,推动形成“以编引才、以才提效、以效减编”的良性循环。一是严把进口。严格编制日常审批管理,加强进人计划前置管理、人员调动前置审批,准确区分“人才引进”与“单纯进人”的情况,堵住“不重效率,以人才工作为借口,单纯增编增职增人来推动工作”的形式主义,保留更多编制资源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二是疏通出口。严格人才流出消编制度,对调出、辞职、退休等人才流出情况,严格减员程序、办理时限,及时消编收编。同时,积极与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对接,完善相关人事手续,从源头上杜绝占编情况和“吃空饷”现象。三是收紧关口。建立定期核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对违规占编、人岗分离等情况,及时发出预警,督促其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

(三)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释放引智“磁力”。人才工作不仅要引才,更要汇智,要把机构编制工作与招才引智工作“嫁接”起来,通过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多渠道、多途径释放引智“磁力”,让更多高层次人才“智汇”宣威、“智助”宣威。一是深化周转编制管理。以实名制管理为支撑,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制度,从编制总量中拿出部分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通过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方式,打破编制核定之后部门所有模式,保障超编、满编单位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引才用编,着力破解人员超编与人才需求的“超需”矛盾,铺平招才引智的“最先一公里”。二是深化编制备案管理。在人才需求较大的教育教学、医疗卫生行业,积极推动“县管校聘”和“医疗卫生编制备案管理”工作。根据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和发展需要,科学核定下达两大系统县域事业编制总量,将编制管理权限交由教育、卫生部门,增强两个部门人才引进自主权,为两大系统打通招才引智的“中梗阻”。三是深化人员总量管理。在教育教学、医疗卫生行业,大胆破除编制标准束缚,科学核定人员总量标准,并以人员总量作为人员限额、岗位设置、人员招录的依据,推动人才规模化、批量化招引工作,破解“有编才有人、无编难进人”的引才困境,为两大系统打通招才引智的“最后一公里”。

二、聚力发挥机构编制“改革势能”,激发“人才活力”,破解“人才枷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挖掘利用,重点是开发创新人才,根本是构建制度体系”,做好人才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激发人才干事动力、创新活力,核心在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立足机构编制工作,就是要发挥其在加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深化机构改革、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势能”,为人才干事创业、建功立业提供“后台”支持、“平台”支撑、“舞台”保障,全面激发人才活力、人才动力。

(一)巩固党政机构改革,健全人才管理的“后台”。人才管理的核心在党的领导,基础在职能部门管理。要以巩固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健全完善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后台”,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一是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围绕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这一核心,加强对党委人才部门和政府人才部门的职能统筹,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同时,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议事协调机构,加强机构编制保障,推动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运行更加顺畅、作用发挥更加高效。二是优化人才部门职能体系。聚焦人才管理部门“三定”规定落实情况,特别是职能职责落实、机构内部运行、部门协同配合情况,及时厘清边界、优化配置,推动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有机融合,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人才管理责任链条。三是赋予地方人才管理权限。积极抢抓热水镇被列为全省1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的重要机遇,紧紧围绕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和完善基层政府功能的目标任务,赋予热水镇灵活用人自主权,提高热水镇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完善热水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聘用倾斜政策,进一步拓宽事业单位晋升渠道,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严格执行现行各项干部待遇政策,建立健全正向激励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和办法,确保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宣威市级部门承担的103项行政职权赋予热水镇行使,进一步扩大管理自主权,助力提升人才管理效能。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搭建人才创业的“平台”。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始终聚焦“1151”高端平台(世界领先的液态金属谷、国家级农业科级园区、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推进各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创业创新载体的体制机制建设,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一是优化提升开发区管理体制,搭建园区创业平台。严格按照《云南省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总体方案》要求,重新界定开发区职责边界,进一步减少管理主体,压缩管理层级,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职能体系,着力打造开发区新功能新优势,改善提升营商环境,助力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为各类“高精尖”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二是推进基层配套改革,搭建基层创业平台。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细化行政管理“放权”、机构管理“放优”、人事管理“放宽”、财政管理“放活”、社会管理“放实”等改革措施,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夯实各类人才基层创业的政策基础、体制保障。三是推进乡村振兴机构改革,搭建乡村创业平台。全面做好扶贫机构调整设置,建立健全党对乡村振兴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让广大“土专家”“田秀才”和扶贫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接续奋斗、大施所能。

(三)优化事业单位改革,拓展人才建功的“舞台”。人才有对价值的追求、有对事业的向往。要从解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拓展人才发展、人才成长的“舞台”,切实增强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一是做好改革分流安置。持续做好党政机构改革、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等各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专业匹配、人岗相适”的原则,配合组织、人事部门优化完善专业人才分流安置工作,让各类人才在新的岗位上焕发光彩、实现价值。二是严格编制身份管理。聚焦各类改革后,存在混编混岗、人才外借等情况,全面开展清理整治工作,规范编制使用、岗位职责,确保行政事务行政人员做、专业事务专业人才做,切实让人才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建功立业。三是健全完善晋升制度。科学合理核定领导职数,规范领导职数设置,全面理顺人才领导体系;配合组织人事部门,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拓展基层人才晋升渠道,稳定基层人才队伍。

三、聚力发挥机构编制“引流作用”,疏通“人才通道”,消除“人才鸿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立足机构编制工作,要从工作举措、工作导向上下功夫,着力发挥机构编制“引流作用”,畅通人才流动通道,强化人才流动服务,切实消除部门机构与基层一线的“人才鸿沟”。

(一)加强调研,树立“取向”。调查研究既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要求。要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的习惯,积极发挥“规划员”“指导员”“参谋员”作用,为人才“引、育、培”树立取向、明确方向。一是加强需求调研,当好“规划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民生领域人才需求、年度政策性安置、事业单位自然减员等要素,综合调研分析“短中长”期人才需求、编制需求情况,做好人才编制规划,建立人才编制“需求库”“供给库”,着力增强编制资源配置的前瞻性、预见性。二是加强运行调研,当好“指导员”。聚焦用人单位人员融合、职能发挥情况,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对人才适配性、岗位适应性、机构编制合理性调查研究,在用人单位内设机构和职责整合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人才由“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转变。三是加强民生调研,当好“参谋员”。聚焦社会事业特别是民生领域的人才困境,结合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领域的管理体制、人才体制问题,深入开展综合性调研,为市委市政府引才用才提供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二)优化配比,鲜明“导向”。机构编制配比影响着人才分布配比,要统筹加大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统筹调剂编制力度,着力强化机构编制的基层导向、产业导向、险难导向,着力牵引人才队伍向基层一线、产业一线、险难一线流动。一是强化基层一线配比。按照“市域统筹、保障基层”的原则,依托国家及各级各部门组织的招聘考试、就业考试,加大对基层一线编制倾斜、保障力度,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下沉。二是强化产业一线配比。按照“内部统筹、保障一线”的原则,聚焦宣威火腿等重点产业,对相关管理机构、职能职责进行优化,强化机构编制配比,推动各系统人才向产业一线聚集。三是强化险难一线配比。按照“灵活统筹、保障险重”的原则,聚焦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急难险重工作,结合工作需要,在周转编制保障的情况下,适当调剂编制,鼓励各类人才向急难险重一线流动。

(三)健全机制,畅通“流向”。机构编制部门作为服务保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保障功能,在人才流动机制上下功夫,切实为人才科学流动畅通“航道”。一是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会同组织、人社等人才管理部门,在教育、医疗等人才集聚系统,探索建立岗位、考核、聘用分类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由管人向管岗位转变,推动系统内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二是建立人才流动评估机制。在倡导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同时,结合人才岗位职责和工作效能,对人才流动的动因、岗位影响、部门职能影响等事宜进行全面评估,避免人才无序流动对单位运行造成影响。三是建立人才“绿色通道”机制。对于“高精尖缺”型人才,按照“需要什么人、就招什么人,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招”的原则,开通人才“绿色通道”,及时快捷办理核编、入编手续,最大程度简程序、优服务。(通讯员:高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