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曲靖市二院急诊科主任王俊华查阅病历
2020年4月,宣威34岁男子钱忠根在工地干活时突然半身不遂、言语不清,被急送到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周末在沾益看望父母的急诊科主任王俊华,晚餐时刚端起酒杯,还来不及向父母祝寿,就被电话紧急召回。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王俊华评估钱忠根为超急性脑梗死。“时间就是生命”,王俊华迅速启动溶栓方案。经过争分夺秒救治,患者恢复良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为钱忠根家庭扶正了年轻的劳动力支柱。钱忠根多次诚恳地致谢,而王俊华却平静地笑笑说:“只是做了我的本职工作而已”。
图二:王俊华带领团队进行教学查房
急诊科作为曲靖二医院急诊急救的“门户和窗口”,展示着医院的能力与水平;作为医院与危急重症鏖战的“第一战场”,急诊科就是医院的“侦察班”和“先锋排”,单兵突击打头阵,攻坚克难解疾厄,把“急、忙、难、杂”的秉性镌刻在自己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上。
从“分诊”到“急救”
2020年1月10日,寒风凌厉。
807地质队58岁的退休职工杨应财突然猝死,家人紧急求救。
“救人如救火”。王俊华二话不说,带领医护人员,抬上担架,三步并作两步往807跑。刚到街心,恰巧遇上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为争取“黄金救治4分钟”,王俊华等人直接把患者从道路隔离带上接过来急送抢救室。由于敞开了“绿色通道”,患者赢得了生机。闯过“鬼门关”的杨应财转危为安。出院时,病人及家属千恩万谢,王俊华和他的急诊团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时间回到2019年12月以前。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乏善可陈,急诊科被人笑称为“分诊台”。用患者揶揄的话说,急诊科“就像个收发室,病人来了,只会转到其他科室去诊治,只当个传话筒、甩手掌柜。”
图三:王俊华团队正全力抢救病人
“痼疾需猛药”。2019年12月,医院将神经内科副主任王俊华调到急诊科挑大梁。
上任伊始,何去何从?王俊华找原因、找定位、找目标、找出路,以“急性创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颅脑损伤、呼吸衰竭、脑卒中、猝死、中毒”八大病种为重点,搭建起急诊科“凤凰涅槃”的“四梁八柱”。
宏图变现,贵在落实。王俊华筚路蓝缕,争取投入,几场麦子一场打。
——招兵买马。过去37人的医护团队,人员结构、技术水平、工作体系,均不符合日益增长的急诊之需。为补短板,王俊华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因事设岗、因岗选人、因人定责,把医护团队扩充到43人,确保了“急诊机器”的正常运转。先后派人到北京、上海、广州大医院进修,提升团队临床急救、诊疗、护理整体水平。
——合理分区。设立分诊、急诊、抢救、转诊、输液、观察等室,优化院内绿色通道,与相关辅助科室形成有机整体,极大缩短了病人检查、取药、入院时间,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设备优先。投资200多万元,引进先进复苏仪、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微量泵、心电图机、插管及可视喉镜等先进急救设备、精细手术器械和专科急救药品,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急需、急诊、急救、急用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综合整治,如今的急诊科,整体业务能力明显提高,科室管理明显改善,医疗质量华丽转身,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急救体系完整,急救反应迅速,不仅能处理各种疑难、危重病症,同时,拓展了各种门诊日间手术及部分急诊手术。
近年来,急诊科每年接诊各类危急重症病人4万余人次,病人筛查、诊断、救治成功率翻番。
从“小鸟”到“大鹏”
“小鸟”跳跃于蓬蒿之间觅食,不亦乐乎!“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揽月,不亦壮哉!“丑小鸭”向“白天鹅”华丽转身,不亦伟焉!
是做蓬蒿间快乐觅食的“小鸟”?还是做九天揽月的“大鹏”?王俊华毅然决然选择后者!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图四:王俊华团队到兄弟医院进行业务指导、培训,推进医联体建设
——勤学不辍。王俊华在原本扎实的基础上精益求精,“留神医学,精究方术,孜孜汲汲”。2004年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修,2009年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进修,2017年到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重症医学科进修。一次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擦亮了“教授”的名片,丰富了“专家”的内涵。
——勇攀高峰。王俊华从2004年到2019年期间,勇于开拓,奋发有为,先后在几个领域创造了“曲靖第一”,填补了“历史空白”。开展曲靖市第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开展曲靖市第一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拉栓术;负责组建并成功运作曲靖市第一个急性脑梗死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开展急性脑梗死溶栓60余例、血管内取栓30余例,疗效显著,实现了早年立下的“疗人之疾,救人之厄,以养其生”的夙愿。
图五:王俊华为患者手术
——干练果敢。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王俊华率先垂范,时刻保持紧张有序的频率。对呼吸心跳骤停者,处乱不惊,胸外按压、气管插管、静脉通路,操作娴熟,像南丁格尔那样,决不延误抢救时机。他说要“善于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否则就会“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王俊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0年6月8日,沾益39岁男子王明会急性心梗发作,被“十万火急”送往急诊科。到达急诊科时,王明会已呼吸骤停、心跳骤停。
王俊华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快速诊治,对王明会实施心肺复苏术,反复按压患者心脏,多次除颤。时值炎夏,不一会儿,王俊华已大汗淋漓,终于把王明会从“阴阳界”拉回“人世间”,并转运至介入室成功进行心脏冠脉支架术。不久,王明会康复出院。
这种“干练果敢”的救人例子,王俊华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了。
从“被动”到“主动”
急诊科时常接诊“星急火燎”送来的和“十万火急”转来的危重病人,还要忍受病人及其家属莫名其妙的“怒火”。
2021年4月25日,曲靖经开区曹大爷突发癫痫持续症状,大声尖叫、面色青紫、紧咬舌头、口吐白沫,被“风驰电掣”送进急诊科。王俊华等不顾患者家属的“无理取闹”,采取畅通气道、抗击癫痫等抢救措施,患者逐渐恢复了意识。
通常,危重病人家属由于急躁、不理性,而危重病人又昏厥含糊、说不清时,患者家属都十分敏感,对王俊华等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理解,产生“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王俊华团队始终坚持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嬗变。
——主动学习。王俊华组织团队始终坚持每天利用早教班、晨会时间,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急症症状的诊断与前沿动态及最新指南等知识,熟练掌握休克、脏器功能衰竭、急性中毒、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夯实理论基础、丰富抢救经验、快速反应能力、麻利操作流程,做个名副其实的“急诊医生”。
图六:王俊华组织团队开展业务学习
——生命第一。“生命抢救是急诊的核心”。王俊华团队始终坚持熟悉各科专业知识,掌握心肺复苏、呼吸机使用、动静脉穿刺、洗胃、导尿等各项急救技能。他说,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以久久为功,严谨求实,认真谨慎,随时观察记录病人病情,正确应用抢救器械,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治疗。
——忙而不乱。急诊科注定不清闲。王俊华团队始终坚持急而不慌、忙而不乱,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反映,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迅速处理,赢得抢救时间;针对急诊病人的来诊时间、来诊人数及危重程度难以预料、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的特点,统筹协调,科学诊治。
图七:患者满意 社会认可
2021年7月16日,59岁的李先生被转送急诊科,接诊时李先生呼吸心跳骤停。王俊华团队对患者进行紧急心肺复苏后,患者仍反复室速、室颤、休克,测不出血压,心功能恶化,心肌收缩极弱。王俊华当机立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电除颤、心肺复苏等一齐上,患者逐渐恢复了窦性心律及自主呼吸,为ICU开展ECOM救治赢得先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俊华带领的团队在急诊的征途上,不断开拓,勇毅前行!(作者:张天彦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