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突出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农办、财政部《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精神,切实抓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工作,曲靖市按照“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思路,把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规范化管理,形成了一套“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管长效”的管理经验。
精准锁定对象,解决“管什么”的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2月24日全省在我市师宗县召开的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现场会精神,印发《曲靖市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市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业务培训,推广师宗县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试点经验和做法,在全市集中开展扶贫项目资产清理核查、登记统计、审核移交,把2013年以来实施的扶贫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纳入清理范围,切实摸清扶贫资产底数。紧扣清理、登记、移交3个环节,全面清产核资,实行台账管理,建立“县乡有明细台账、村组有登记凭证、点有标识标牌”的精准管理模式。全面清理。按照扶贫项目属性,区分公益性扶贫资产、经营性扶贫资产、到户类扶贫资产3种类型,按照谁实施谁清理的原则,由县、乡、村三级“三线齐推”,全覆盖、无死角反复清理核查,做到“资金清、项目清、资产清”,项目、资金、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清理的扶贫项目资产总规模达288.60亿元,其中:公益性扶贫资产原值180.84 亿元,经营性扶贫资产原值25.34亿元,到户类扶贫资产原值82.43亿元。分类汇总。按照资产功能和用途,将公益性扶贫资产细分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饮水、环卫公厕、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电力、其他等10种类别;将经营性扶贫资产细分为农林牧渔业产业基地、生产加工设施、经营性旅游服务设施、经营性电商服务设施、经营性基础设施、光伏电站、其他等7种类别;将到户类扶贫资产细分为新建住房、维修加固住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产业发展设施、产业扶贫项目、其他到户扶贫资产等6种类别。组织各乡(镇、街道)按照资产类别汇总扶贫项目资产清单,分别报发改、住建、农业农村、教体、卫健、水务、交通运输、文旅、商务、供电等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汇总,分类建立扶贫项目资产汇总清单。审核移交。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扶贫项目资产现状,如资产是否存在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项目工程量与实际是否相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和评估,形成本部门扶贫项目资产评估报告,报县扶贫项目资产清理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对存在问题的,责成项目实施主体单位限期整改。经审核同意后,各行业主管部门再进一步规范完善扶贫项目资产清单,按属地分别反馈至县级资产使用管理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同时将扶贫项目资产清单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公告时间原则上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公告结束后,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资产所有权归属原则,分县、乡、村、户四级分别移交给资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签订移交协议书,办理相关移交手续,由行业主管部门和资产管理主体建立资产管理登记“双台账”。移交后的扶贫项目资产,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贴挂标识标牌,通过“双台账”登记和贴挂标识标牌,实现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可视化、可溯源。
明确资产权属,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参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将扶贫项目资产的“两权一责”(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责任)一次明确到位,有效解决权属不清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共建共管共享的积极性。明确所有权。到户类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归农户所有;县、乡、村、组级实施单独到村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形成的权益性资产,根据签订合同(协议)的条款确定产权归属;县、乡两级跨镇、村组织实施的项目形成的资产以及产权不明晰的资产,由县级按相关规定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产权归属,原则上权属确认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截至目前,全市扶贫资产已完成确权276.11亿元,占资产总数95.67%,其中:到户规模80.67亿元,占29.22%;到村规模117.03亿元,占42.38%;到乡镇规模50.58亿元,占18.32%;到县级部门规模27.83亿元,占10.08%。明确经营权。所有扶贫项目资产一次确权到位,并明确经营权。到户类扶贫项目资产,以告知书的形式告知农户,由农户自行经营管理,收益归农户所有,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履行监督责任,确保正常运行;对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形成的经营类资产,由对应的经营主体负责运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并落实相关责任人跟踪监测运营管护情况。办理登记证。移交后的扶贫项目资产,能办理不动产登记权证的,按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相关规定,由资产所有权人按照自愿原则自主向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产权登记;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权证的,资产所有权人向扶贫项目资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扶贫项目资产行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给予办理扶贫项目资产登记证或印发文件的方式予以确权。目前,全市共办理不动产登记权证1.6万余件,办理扶贫项目资产登记证3万余件,发放扶贫资产到户告知书4万余份。
规范运营流程,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坚持以脱贫群众增收为核心,把效益放在首位,对于“经营性、非经营性”两大类资产,在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的基础上,分类施策,精细管理,突出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明确管护权责、加强风险防控等方式强化管护,实现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规范经营流程。对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资产所有权人可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经扶贫项目资产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县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签订委托、合作经营协议后方可经营,经营取得的收益归集体所有,可统筹用于扶贫项目资产的运营维护,经营及收益情况按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公告。对委托管理的扶贫项目资产,资产所有权人及时与管理方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管理期限、资产损毁责任、管理收益分配等内容。如会泽县把建成的315个村的190座村级光伏电站委托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与相关光伏资产所有权村签定委托经营管理协议和收益分配协议,即保障扶贫资产的正常管理使用,又确保每个村平均每年可以取得不低于5万元的村级体经济收益。强化收益分配。对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取得的收益,按照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原则进行资产收益分配,每年3月底前,由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产权所有者负责对上年度收益进行结算。收益优先用于扶持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增收、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发展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帮困救济资金、计提一定比例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等。具体收益分配方案由产权所有者集体决策,村级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方案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研究提出,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报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执行,并报县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收益结果予以公告公示,严禁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注重风险防控。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使用、产权归属、资产收益、管护机制、带贫减贫机制等方面风险隐患排查,进行全面评估研判,并分类分级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日常监控台账,确保经营方式合理合规,运营管护到位,经营收益稳定。
健全管护机制,解决“管长效”的问题
在认真贯彻执行情况《云南省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全市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曲靖市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21年4月16日印发执行,对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市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起到了刚性约束,为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扶贫项目资产提供了政策支撑。各县(市、区)均出台了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具体办法,建立了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规章制度。按照“所有权与监管权相统一,收益权与管护权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保管、使用和维护各环节责任,规范台账管理、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和处置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管得住、管得了、效益好。明确管护主体。明确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抓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扶贫项目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定本行业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各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负责辖区内扶贫项目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村集体负责经营管理的扶贫项目资产,由村集体负责日常管护;以租赁、入股等形式由其他主体经营的扶贫项目资产,由经营主体负责日常管护。到户类扶贫资产,由农户自行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规检查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估”的资产监管机制,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安全,实现增收增效。建立资产处置机制,对确需转让和处置的,由资产所有权人提出转让和处置申请,逐级报审后按相关规定进行转让和处置,防止资产闲置和流失。建立扶贫项目资产投诉举报制度,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开通网上举报渠道等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自觉接受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组织乡(镇、街道)、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层级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年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推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建立扶贫资产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每年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一次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运营情况,县级人民政府每年组织一次管理成效考核,根据平时检查和年终全面检查情况综合评定资产管理运营成效。同时,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情况纳入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村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目前,全市1608个村级组织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及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治理机构,初步形成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合作社负责资产资源经营管理、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良好格局。
搭建信息平台,解决“动态难”的问题
为主动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对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解决扶贫项目资产动态监管难的问题,指导麒麟区搭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切实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全方位、动态化监管,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麒麟区立足长远,先行先试,按照“可操作、易管理、重实用”的原则,投入5万余元,在全省率先搭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小程序,参照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运行模式,设置区、镇、村三级管理员,根据管理员权限,实现项目信息采集、录入、统计、查询、监管等线上操作,已于2021年7月份上线运行。通过小程序为扶贫项目资产自动生成955个二维码,并将二维码粘贴在扶贫项目资产的标识标牌上,扫描二维码就能显示该扶贫项目资产的行政区划、项目类型、建设内容、功能用途、资产经营、管理责任人等信息,实现全区扶贫项目资产动态监管可视化、公开化、信息化。适时开展动态监测,利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小程序监督检查功能,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和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主体,对扶贫项目资产收益、损毁、处置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维护情况,并按程序及时更新维护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区、镇级管理员通过线上统计分析,适时掌握辖区内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和自然增减情况,实现了对所有扶贫项目资产信息化动态监管。
(通讯员:代普诚、吴理会、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