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围绕四个方面领会共同富裕的要义
  • 发布日期:2021-10-19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79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透彻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

从古到今中国人从未停止过追求“共同富裕”,《礼记》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勾勒出“大同”景象,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以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管仲提出用“养长老,慈幼孤,问疾病,匡贫窭”等方式调节贫富差距,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共同富裕梦想朴素而不懈的追求,“小康”、“大同”、“富民”思想跃然纸上,实现共同富是民之所盼,国之关心。

从覆盖对象看共同富裕是惠及全民的富裕。列宁强调“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当前世界上的发达富裕国家并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富裕,相反贫富差距还相当严重。而我们的“共同”则反映的是促进人民富裕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而非服务于某一个群体、集团和地域的片面活动。不是《汉书》中所描绘“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贫富分化严重现象。因此,从覆盖对象上看,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富裕甚至多数人的富裕,都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须是普遍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从涵盖内容看共同富裕是物质精神的富裕。共同富裕不只是狭义上的指物质方面的财富,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物质上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精神贫瘠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呈现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满足。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是人民群众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不明确,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真正从根源上杜绝贫困,不仅需要在物质上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而且需要发挥精神文化的价值,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注重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共同作用,为精神“补钙”,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在精神、文化、道德、素养等精神文化的共同富足,才是真正全面的共同富裕。

从实现方式看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只有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补齐民生短板,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共建共享不是一部分人去创造财富,另一部分来分享财富,不是“一平二调”“共产风”“吃大锅饭”等同等的平均主义,更不是节制资本、遏制资本,要劫富济贫,剥夺企业家、富人的财产,不保护私有产权的表现。共享发展既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合理范围内的收入、财富分配差别。共建共享首先要共建,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只有人人参与创造,广汇民智,最大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建局面,才能把“蛋糕”做大,不断提高共享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而只有实现劳动成果全民共享,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发展路径看共同富裕是循序渐进的富裕。“共同”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非均衡性”、递进式的发展过程。从国家层面看,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区域环境、现实基础、体制机制等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从社会个体层面看,当前社会大众普遍面临着“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精神困扰,加上每个人能力、智力、体力、家庭环境的都有所差别,这些都影响着不同成员实现富裕的进程,全体成员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同时达到富裕。这些就决定了当前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建设必然是渐进性、曲折性、梯级式的历史性的长期过程, “等不得,也急不得”,一蹴而就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只有以点带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才能最终实现长期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才可以走得更宽、走得更远。

作者:秦柯棋

单位:云南省宣威市复兴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