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树、山下有路、群众能致富。”这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群众最深刻的感受。龙海乡森林面积1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居全县之首,为龙海乡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生态屏障。
满目葱茏的花木山林场
秋日的上午,阳光穿过树缝洒向林间,形成星星点点的绿斑,清晨的露珠还未完全消退,空气更显凉爽,走在长满青苔的石阶上,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林间,让人心旷神怡。像往常一样,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精神矍铄的老人王德映总喜欢到林子里转转,看着高大茂密的树林,老人抚摸着大树,内心十分欣慰欣慰:“我们栽这些树啊,都长大了,就像自家养的小娃一样,都抚养成材了,看着就舒心。”
满目葱茏的花木山林场
“山上要有路、山下要有树、农民才会富”这是“陆良八老”植树造林的初衷。说起“陆良八老”龙海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80年,40岁的王小苗时任树搭棚大队民兵营长,为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相约王德映、王家寿、王长取、王云方、王开和、王家云、王家德等7人开始着手造林。
龙海乡花木山因喀斯特地貌特性,过去满山荒芜,乱石嶙峋,被当地村民唤作“石渣子”“光头山”。王德映老人回忆说:“山上是光头山,没有草,锄头挖下去,只是冒火星子,一个星期就要一把锄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种下的种子根本不能成活,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八老”不断琢磨、想办法,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挑种子、挖窝子、育苗子三步走经验,树苗的成活率终于高达90%以上。然而物资紧缺才是“八老”与自然抗争最大的掣肘,王德映老人告诉记者:“没有房子就搭个小棚子,睡觉拿蓑衣盖,下雪的时候,蓑衣上都沾满了雪,那时候特别困难。”尽管生计艰难,但八位老人决意与自然抗争,凭着坚韧的勇气和毅力,前后历时4年,到1984年占地7400余亩的林场已初具雏形。当记者问及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是否想过放弃,王德映坚决地说:“我们八个人,有5个是党员,大家都想着坚持,再说,跟奔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那些英烈相比,我们这个就不算什么。”为了纪念大家的艰辛付出,8个人一致同意,将这片林场取名为"花木山林场",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看到当年的小苗已长成大树,王德映老人感慨万千。
八位老人植树造林的事在周边传开了,他们也成了“红人”,相邻县、乡开始邀请“八老”前去帮助造林,从1985年至1995年,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王小苗等8人先后在陆良县9个乡镇的荒山造林13.6万亩,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造林全部合格。自1996年起,8位同志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花木山林场的管护上直至2010年,花木山林场树木郁郁葱葱,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8位老同志也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陆良八老”。
如今,随着年岁增长,“陆良八老”中的王小苗、王家寿、王云方、王开和、王家云已相继离开,其余几位老人都进入杖朝之年。但守护那片森林担子从未停歇,2001年王石贵接着挑起了守护森林的担子。通过瞭望塔监测周边78.5平方公里的森林火情,是一件枯燥而辛劳的工作。为了减轻丈夫的工作量,妻子满梅焕当起了义务护林员,直到2011年她被聘请为护林员。为守护好这片森林,虽然离家只有2公里左右,但夫妇二人将锅碗瓢盆、铺笼帐盖全部搬到林场,吃住都在瞭望塔,十天半个月才下山一趟。冬天防火形势严峻,夫妇二人就一人监测、一人巡山,雨季来临,夫妇二人偶尔还能结伴巡山,对林区里的杂植进行清理、顺道捡走垃圾。王石贵告诉记者:“八位老人付出了太多才培植了这片林子,现在这片林子青枝绿叶的,为我们的后辈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守护好这片森林。”
王石贵夫妇多年坚持巡山护林
深受“陆良八老”感染的不止王石贵夫妇,在龙海乡爱护植被、植绿补绿、森林防火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为,全乡近5年植绿补绿9000余亩,树搭棚、小寨2个村创建为国家级森林乡村,龙海乡保持了连续40年无火灾的成效。
为大力弘扬“陆良八老”精神,2012年陆良在花木山林场建设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在正厅展示 “陆良八老”当年所用工具、物件,宣传“陆良八老”先进事迹。龙海乡副乡长钱金龙介绍:“自2013年建成后,年均接待参观人员1.2万人次,累计接待10万余人,通过实地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陆良八老热爱家乡、持之以恒造福桑梓的愚公精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保护思想,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云南网通讯员 红良 俊燕 江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