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宣威市以就业为抓手促城乡融合发展
  • 发布日期:2021-09-08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3823

近年来,宣威市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为统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聚焦“把宣威建成曲靖副中心城市、滇黔省际间重要节点城市、中国火腿美食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以就业为抓手,从完善体制机制、搭建供需平台、抓实转移就业、促进就近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创业扶持、落实就业援助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丰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宣威市域内农民市民化人口近21.2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9.3万人,通过强化就业工作,9.21万人得到培训服务,8.75万人实现稳定就业。

  完善体制机制,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发挥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切实推动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在户籍管理、就业吸纳、劳动保护、子女入学、住房保障、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社会服务等领域“公平对待”问题的落实。建立健全由人社部门牵头,农业、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配合,劳务派遣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就业工作的合力。以配套就业专项资金为重点,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向就业领域的投入力度,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证。

搭建供需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同时,建成宣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并投入运营,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和城镇生产用工有效对接搭建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作用,做细做实农村劳动力供应信息储备和信息推介,促进劳动用工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匹配。积极寻求曲靖、省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在用工需求信息共享方面的支持,精心组织实施就业现场招聘会和专项招聘会,同时加强监管,不断拓宽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抓实转移就业,促进稳定增收。以“春风行动”、“百日提升行动“、“稳岗促增收集中行动”为载体和抓手,全面掀起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高潮,促进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上规模、上质量、增效益。以“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增收入” 为核心,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高附加值、高薪行业,向省外地区、滇中发达地区,向更稳定、更长期的岗位转移。扎实抓好“省外大稳岗、省内大协作”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宣威籍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及薪资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务工群众的劳动关系转接、社会保险接续、法律维权、儿童上学、留守老人赡养等问题,让离家务工人员稳在当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让留守者安心,外出者放心。

统筹岗位资源,促进就近就业。主动加强与省内重点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对接,鼓励企业、项目吸纳就业,拓宽省内、市内转移就业渠道。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和范围,吸纳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切实做好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的稳岗就业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总体稳定。以大中型安置区为重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强化就业帮扶。在全市8个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对每名贫困劳动力推荐不少于3个就业岗位和不少于1次的技能培训,竭力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开展就业扶贫车间认定工作,对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奖补,促进城区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发社区公共服务岗,托底安置城区贫困劳动力就业。

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内生动力。以发放宣传手册、开办讲座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生活适应、安全防护、观念转变、权益维护等方面知识培训,增强其进城就业的适应能力和高质量就业的内生动力。结合政府主导产业和项目规划,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相应工种的规模化集中培训,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选择,在市本级开办就业紧俏、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技能工种培训班,授人以渔,实现技能就业。对企业开展的职工技能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增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动性,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对在全省范围内招标确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本地农村劳动力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加强创业扶持,强化倍增效应。改进创业贷款经办流程,让有一技之长且有意愿在城镇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有更多机会享受创业扶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扎实抓好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创业者创业能力。结合本地优势,研判市场形势,搞好创业项目库建设,为创业者推荐好的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完善“一个创业者有一个创业指导教师、一个创业服务机构、一个创业服务联系人”的“1+3”创业服务模式,强化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创业抗风险能力。

落实就业援助,帮助安心就业。对办了“农转城”手续,并在城镇就业生活的农村劳动力,比照城镇户籍人员,符合条件的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采取多种就业援助措施。在保安、保绿、保洁、社区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并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综合用好社保补贴、稳岗补贴、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政策杠杆,激励城镇企业更多吸纳包括返乡农民工、转移农村劳动力在内的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就业“数质”提升。

(通讯员:李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