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格外关心、关注,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的奇迹。
云南残疾人事业因时而进,伴随全国残疾人事业的进步稳步向前,伴随着云南发展的新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残疾人工作紧紧围绕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这条主线,协调推进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康复、维权、宣传、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全省41.38万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与全省人民携手并肩迈入全面小康;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到更好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奋力拼搏。
倾力帮扶 全省41.38万贫困残疾人顺利脱贫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正是脱贫攻坚路上云南残疾人不等不靠、勇敢追梦的典型。和张顺东夫妇一样,截至2020年底,全省41.38万贫困残疾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重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政府残工委各组成部门高度支持配合,全省各级残联始终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举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重点在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精准康复服务、无障碍改造和兜底保障上下功夫,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确保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都有帮扶人、帮扶措施、帮扶资金。通过全省上下合力攻坚,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
回望云南残疾人脱贫攻坚这几年,残联干部、扶贫干部与广大残疾人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残疾人脱贫攻坚之路:
——以破解盲人群体就业难为突破口,2016年初,省残联联合多家省级部门组织实施了云南省“助盲脱贫”行动。5年来,全省建设盲人保健按摩规范化店736家,培训盲人1万人次,盲人通过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1%,每月平均收入达到3500元。“善境堂”统一标识成为云南老百姓信赖的盲人按摩品牌。云南省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荣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奖提名和云南省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奖。云南“助盲脱贫”经验被中残联推广到全国。
——授之以渔,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我省结合贫困残疾人的自身状况、培训需求和当地农村优势产业、就业形势,切实有效地开展针对性强、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掌握1项至2项农村实用技能。“十三五”期间,按照每人500元的补助标准,我省争取中央和省级实用技术培训资金4227.75万元,完成培训任务8.45万人。
——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将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列为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点,作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创业、脱贫的示范项目重点推进。全省建成各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232个,以“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安置残疾人3275人,辐射带动两万多名残疾人脱贫。州(市)、县(市、区)纷纷效仿省级模式,分级建立扶贫示范基地,让贫困残疾人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政策补贴、基地务工等方式保障残疾人就近就便创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在脱贫攻坚中,我省进一步织密织牢残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不断加强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力度,全省共有52.03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保障范围,6.32万名残疾人被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年均惠及70余万残疾人。我省还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230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完成率100%。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各级残联的支持下,广大残疾人不等不靠,奋力拼搏,生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涌现出一批身残志坚、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在“助盲脱贫”行动中改变命运,被评为全国助盲脱贫先进典型的残疾人谢侣;靠双手走路、带领茶农致富的残疾人周新伟……在他们的激励带动下,全省残疾人弘扬自强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正在接续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贴心服务 残疾人康复水平稳步提升
近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残联工作人员和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来到广南县那洒镇魁母甲村村民沈昌益家中,将他家里两个有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的儿童接到医院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康复治疗。沈昌益说:“现在政府政策好,医护人员对我们也很照顾,希望通过康复治疗让孩子早日回到学校。”
在广南县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还有很多脑瘫、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根据广南县对0岁至6岁的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政策,每个残疾儿童可接受10个月的康复训练,每个月补助2000元。除了上门接送服务以外,广南县妇幼保健院还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大大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
康复服务可以帮助残疾人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十三五”以来,我省印发了《云南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目前,全省共有122.8万人次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29.03万人次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2020年已服务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25.08万人,服务率为98.97%。
0岁至6岁是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康复的黄金期,被称为“抢救性康复期”。2018年9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制度实施以来,全省共救助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11279人次,基本实现“应救尽救”目标,社会效益显著。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投入5759.6万元、州(市)、县级投入3000余万元、协调东西部(滇沪、滇粤)合作资金1000余万元,共完成2万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今年以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省残联拨付各州市500万元公益彩票金用于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居无障碍改造项目,一大批残疾人从中受益。如腾冲市残联今年以来为164户残疾人家庭添置了助听器、智能手环等生活辅助设备和产品,并实施改门、改坡、改灶、改卫、改水、改电等,最大限度地方便残疾人。家住腾冲市芒棒镇的残疾人杨正双自从家里安装了特殊扶手后,可以自己扶着扶手慢慢走到院子散步、做康复练习。他说:“小小的一个扶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此外,我省还加快残疾人托养和康复服务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投资建设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项目62个,包括州市级康复中心6个,县级康复中心10个,县级托养中心46个。持续开展“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计划,每年为数以万计就业年龄段的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生日关怀、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多项护理服务,让阳光照进残疾人的生活。
搭建平台 残疾人享有就学就业平等权利
小兰是华宁县宁州街道普茶寨村委会的彝族女孩,因为有先天性智力残疾无法到校上课。为了保障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几年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老师坚持不懈为她“送教上门”,并进行康复训练。现在,小兰慢慢学会了认识颜色、用勺子吃饭,性格变得开朗,也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开展“送教上门”是对残疾学生家庭进行救助支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维护重度残疾适龄少年儿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办好特殊教育的重要举措。“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及以“送教上门”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了2个省级送教上门实验区,玉溪市还被选为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送教上门”是我省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特殊教育制度越来越完善、资金保障越来越有力,全省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上下衔接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从过去只关注盲、哑、弱儿童到今天将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纳入特教范围;在就读方式上,除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还有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作为补充;在教育类型上,不仅注重基础文化教育,还注重发展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达到65所,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成为西部地区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高等职业学院。2020年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15%;1242名残疾考生参加高考,1048名考生被录取,录取率为84.38%。
就业也是残疾人群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十三五”以来,我省不断完善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以集中就业安置、按比例就业和灵活自主就业为主要途径,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等为补充的就业体系,全省129个县(市、区)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全覆盖,残疾人进行信息登记后就可获得信息咨询、职业能力评估、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
全省各地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努力消除障碍,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平等参与社会。目前我省有持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80.1万人,已就业残疾人50.1万人。2016年以来,新增残疾人就业3.55万人。
以项目为抓手鼓励残疾人就业创业,云南还实施了“助残就业同奔小康”百企千人创业就业行动计划,采取“基地+公司(合作社)+残疾人”的模式,带动残疾人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61个,建立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144个,补助省级残疾人自主创业户3760户,完成残疾人就业培训5万余名。全省各级残联通过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通过常态化举办就业援助活动、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各类残疾人就业,“十三五”期间,全省举办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和各种层次的残疾人就业供需招聘会408场次。因工作成绩突出,省残疾人就业中心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之家”。
携手关爱 让每位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
今年“全国助残日”前夕,新华社的报道《21年前因车祸截肢的“篮球女孩”,现在还好吗?》让人们再次关注了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庄上村的残疾人钱红艳。她4岁时因车祸导致盆骨以下全部截肢,因为坐在篮球上行走,被称为“篮球女孩”。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各级残联的支持,后来顺利加入云南省残疾人游泳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先后斩获20余枚奖牌,搏出了精彩人生。如今钱红艳以优秀残疾运动员身份被安置到陆良县残联工作,成为了服务残疾人的工作者。
残疾人在良好社会环境下,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钱红艳的故事让人们感慨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云南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云南省残疾人体育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在各类国际重大比赛中多次为祖国赢得荣誉。2019年,云南代表团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中,共获得51枚金牌、45枚银牌、37.5枚铜牌、超(破)全国残运会纪录4项,超世界纪录3项,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名列全国第九位、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近年来,省残联先后组织20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冬季项目比赛,共获得金牌4枚、银牌8枚、铜牌6枚。
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发展齐头并进。“十三五”以来,我省各级残联共组织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540余次,建设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77个,培训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800多名,为4700多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进家庭关爱服务,体育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残疾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云南省还实施残疾人文化服务建设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家庭,建设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让残疾人共享精神文明成果。
为了让残疾人平等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十三五”以来,我省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制度建设,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方便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16个州(市)全部建立了法律救助工作站,129个县(区、市)中有70余个建立了法律救助工作站,就地、就近、及时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调解、代书等工作。
省残联联动各级媒体,持续报道残疾人事业发展重要工作、重要成就,宣传残疾人自强奋斗的榜样,不断传播正能量,让残疾人获得更多尊重和支持。省肢残人协会、省聋人协会、省盲人协会、省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等残疾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持续开展各类助残活动,无数关心残疾人群体的人士伸出援手,把更多的爱心和力量向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群体汇聚,营造出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
回首“十三五”,云南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证明:党的领导是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残疾人状况加速改善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残疾人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几年来,省残联党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性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崇尚实干、积极作为的工作氛围。
在省残联的带领下,各级残联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责,积极培育“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从事人道、笑对人生”的职业情怀,深入践行“带着感情、贴近基层,带着责任、贴近实际,带着办法、贴近问题”的“三贴三带”服务理念,用心用情服务残疾人群体,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残疾人身边。
关山已越,前路犹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省残联系统将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广大残疾人将继续弘扬自强精神,积极投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