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党建引领创“四强” 构建美丽乡村画卷——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乡村治理纪实
  • 发布日期:2021-06-18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756

编者按: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强组织优服务、强基础提环境、强科技兴产业、强宣传淳民风”四强举措,推进全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有效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强民富,人鹤共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

WGX-1.jpg

杨梅山村位于会泽县大桥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属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1428户4975人;有山林4389亩,人均0.84亩;耕地11860.92亩,人均2.74亩。2020年人均有粮600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8元;村党总支下辖7个党支部,有党员90名。

一、强组织优服务,创党建品牌

村党总支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思路,依托“五好五规范”、“双整百千”党建创建平台,通过“强班子优网络、建阵地抓活动、转作风优服务”举措,在优选配置党支部书记和小组干部基础上,带领全村近百名党员拧成一股绳,在脱贫攻坚中争当主力军、在人居环境提升上做带头人、在产业发展上当排头兵、在和谐稳定上做先行者;在“三联三争”红旗村创建中连续两次获“党建红旗村”称号,2019年荣获市级规范化示范党支部表彰,村党总支书记谭政伟荣获云南省“百名好支书”光荣称号。

(一)强班子优网络。始终把班子建设摆在首位,建立村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党建工作编成“顺口溜”,让班子成员熟记于心、外化于形。延伸党建触角,加大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和组建党组织力度,在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志愿者保护协会成立党支部,消除辖区党建“空白点”,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构建以村党总支为引领,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各类社群团体、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党建网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建阵地抓活动。一是积极争取县、乡组织部门支持,以支部为单位新建200平米党群活动中心6个,配齐档案柜、桌椅等设施,健全党建制度、村规民约,为党员学习、村民议事提供场地保障。二是建立党建工作微信群,主要有党支部工作群、流动党员工作群、村民小组干部群等,便于传达政策、保持信息通畅。三是充分利用智慧党建手机端、电脑端、视频端,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四是严格组织生活会制度。以村党总支、各党支部为单位,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会前由党支部向乡包村领导、驻村队员、村党总支委员发出“提醒函、清单、通知单”,落实“一函二单三制”要求,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会,使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党内法宝,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

(三)转作风优服务。一是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直面矛盾问题,多种形式充分征求群众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召开会议,有针对性的做相关村民的思想工作,讲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二、三组村民因移民后期扶持缠访闹访问题,让持续了12年的上访事件风平浪静,干部讲得清,村民想得通。二是拓展服务新模式。严格执行村干部考勤、书写工作日志等制度,做到村办公场地24小时不离人,提高村党组织的服务水平。三是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到各小组,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切实回应群众诉求,解决联系服务群众诸多民生问题,打通民生“最后一公里”。

二、强基础提环境,建美丽乡村

工作中,以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改造提升村组基础设施、农村垃圾清理、农村厕所革命”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过去村容旧帽换新颜,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村。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调研吃透村情,精心编制实施全村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和人居环境提升整治方案。多渠道争取资金1400万元,在村内马树垭口建垃圾焚烧厂1个,日焚烧处理垃圾20吨;硬化3米宽的村庄道路26公里、预埋50公分空2米长涵管180根、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摆放垃圾钩背箱50支、栽植红叶石兰、樱花、梅花、垂柳等景观树木2000余株。

(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把“厕所革命”作为爱卫行动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整村推进对原有传统旱厕进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通过不懈努力,完成户厕改造任务158户;在村委会、村完小、保护区、村内集市、100户以上村民小组新建水冲式公厕8座,有效地改变了村民传统的如厕陋习和卫生观念。

(三)整合力量抓保洁。建立“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充分利用公益岗资源,组建专职保洁员36名,动员党员带头,发挥学生小手拉大手、村妇联半边天作用。建立公共卫生统一干、家庭门前卫生三包制度,做到村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家庭“五净一规范”,净了庭院、优了环境、美了村庄。

三、强科技兴产业,促村强民富

立足杨梅山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依托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高山燕麦和羊毛擀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健康食品和“非遗”三大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一)做优乡村旅游。围绕杨梅山村地处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这一资源优势,树立“用好念湖美景、做好生态发展文章、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留住四方来客”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上级关心支持,先后获得人居环境资金项目200万元、移民项目资金260万元、民宗项目资金60万元、滇沪合作项目资金50万元等项目资金支持,建成村农贸市场1个,修建景区道路30余条,设立垃圾收集点10个,拆除破旧危建筑20余处,引导周边群众规范建设传统民宿40余家。年接待国内外观鹤游客、摄影家和科考工作者3000余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以上。

(二)做强优质燕麦产业。充分挖掘高寒冷凉山区冬闲田资源,借力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科技优势,于2018年引进多个优质高产燕麦、荞麦新品种在杨梅山村开展试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经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270公斤以上,比传统种植老品种燕麦增产300%以上,按市场价7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增产增收及带贫致富效果十分显著。2019年,在省市县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农科院徐丽君博士成立云南省徐丽君专家工作站,在该村深入开展冷凉山区高产燕麦新品种筛选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村党总支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村“两委”负责人入股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连片示范,走“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采取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的方式,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燕麦种植。2020年,全村示范推广“秋播燕麦+夏马铃薯”种植模式5000余亩大获丰收,37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比传统种植一茬包谷洋芋收入翻了3倍,村集体合作社也创收近16万元。为此,村集体合作社注册了“念湖圣”商标,开通电商平台,带动该村燕麦深加工产品、土鸡蛋、松露、蒲公英实现“线上线下”双向销售,20%的利润计入村集体经济。

(三)做活“非遗”产业。历史上,大桥乡杨梅山村就是有名的毡匠村,村里赵氏家族擀制的羊毛系列产品做工考究,图案精美,有毡子毡帽毡垫毡褂等,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被列入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此,村党总支依托羊毛擀毡非物质文化资源,结合念湖和黑颈鹤旅游发展实际,成立赵氏毡坊,引导村民有序发展羊毛擀毡产业。目前,全村擀毡从业人员发展到26人,年产值200余万元,其中领军人物赵书玉被评为市县级工匠。

四、强宣传淳民风,树文明新风

曾经的杨梅山村可谓是穷山恶水,民风彪悍。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尤如一盘散沙。是全乡出了名上访村、赌博村、多事村。近年来,村党总支坚持强化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大力弘扬正气正义,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治理持续向好。

(一)“大喇叭”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积极争取县委宣传部支持,投资4万元新建“大喇叭”宣传点8个,与全县同步播报“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振兴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好政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广播国家法律法规,引导村民知法守法,明礼诚信。有村民自编顺口溜:“法律治国又治家,看好自己的门,守好自己的人,官司莫打,贼也莫做,两样都是赔钱货。”

(二)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治陋习。通过支部提议,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制订村规民约,细化勤俭持家内容,明确火葬要求,规范红白喜事酒席操办管理,明确除结婚、丧事两类可从简操办酒席,规模必须在100人之内,其他一律不得操办酒席。严格按照“本人或子女申请—村民组长审核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批”的程序办理。村民党兴芝说:“新的村规民约实施后,我每年只送2000多元的礼金,觉得轻松了!以前一年要送五六千元的礼钱,感觉经常有人家办事请客,有时一天一家人都分不过来做客。”村民普遍认为,“现在的制度好啊,一般的酒席不办了,真是省心,轻松多了。

(三)倡导健康文化娱乐得民心。一是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学生、文明家庭、清洁庭院等评选活动,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文明素养。二是每个党群活动中心建设硬化活动场地100平米,供村民茶余饭后跳广场舞,科学健身使用;室内设有棋牌桌椅1套、书籍若干册、饮水设备1套,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温馨、舒适、便利的活动环境。

(四)关注高考学子打造重教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该村有杨梅山完小1所,在校师生常年均有500余人。村党总支贯彻“当官不重教,群众不投票”理念,把尊师重教工作列入“两委”议事日程,写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每年高考600分以上的学子必慰问,被清华北大录取的村奖励3—5万元。近年来,共筹资5.1万元,慰问18名985、211优秀学子,涌现出第一位北大学子付廷敏,带动周边村勇现出全县高考683分文科状元许全涛。目前全村在校大学生26人,其中中国农大、华中科大、西南政法等重点大学11人。村民“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和尊师重教意识蔚然成风。

 

通讯员:罗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