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生态环境部发布案例:怒江中下游部分特有鱼类分布区扩大
  • 发布日期:2021-05-07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305

原标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5)|怒江中下游部分特有鱼类分布区扩大

 编者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署,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重点实施了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观测网络建设等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我国昆明举办。为宣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特推出15篇案例,从不同角度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成效情况。

  怒江中下游部分特有鱼类分布区扩大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发源于我国唐古拉山南麓,经西藏自治区向南流,贯穿云南省,从德宏出境。怒江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形和气候复杂,水资源丰富,物种分化强烈,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孕育了许多特有种类。

  在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重大工程”的支持下,2019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了怒江中下游水系鱼类多样性调查评估,共调查发现鱼类7目19科59属81种,其中土著种56种,怒江流域特有鱼类18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后背鲈鲤(Percocypris retrodorslis)、长丝黑鮡(Gagata dolichnema)等保护物种。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多种特有鱼类的分布范围较历史记录有所扩大。

00303721495_82061b5c.jpg

保山裂腹鱼(Schizothorax paoshanensis)

  怒江特有鱼类保山裂腹鱼(Schizothorax paoshanensis)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保山东河和龙王潭,分布范围较为狭窄,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外种群数量稀少。此次在怒江水系勐波罗河一级支流姚关河新发现保山裂腹鱼种群。

00303721497_d2ad708c.jpg

长南鳅(Schistura longa)

  怒江特有条鳅科小型鱼类长南鳅(Schistura longa)主要分布于怒江流域云南省贡山县至泸水市江段,此次调查在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松塔村江段(海拔1662 m)也有发现,且刷新了该物种记录的分布海拔上限(原记录为1410 m)。

00303721499_71a14406.jpg

大盈江黛鲈(Dario Dayingensis)

  中国特有种大盈江黛鲈(Dario dayingensis)以前仅记录于云南省伊洛瓦底江流域,此次在姚关河发现了一个新种群,这是目前已知的该种在怒江流域的唯一种群。大盈江黛鲈隶属于变色鲈科(Badidae)黛鲈属(Dario),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小型鱼类,在国内外水族圈知名度极高。姚关河大盈江黛鲈种群的发现增加了怒江流域的鱼类多样性。

  中国特有种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代表物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水系、澜沧江、怒江上游干支流等。裸腹叶须鱼生长缓慢,种群自我恢复能力差,野外种群已出现衰退现象,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中被评为易危种。此次调查在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松塔村怒江干流中(海拔1662 m)采集到裸腹叶须鱼,其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云南省,刷新了该物种在怒江流域分布的海拔下限(原纪录为1796 m)。

00303721514_dd31f957.jpg

隐斑南鳅(Schistura cryptofasciata)

  中国特有种隐斑南鳅(Schistura cryptofasciata)主要分布在南汀河、南滚河和双江勐勐河(澜沧江水系),此次调查在怒江支流勐波罗河多处有发现。

  特有鱼类新分布区的发现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物种的分布状况和栖息地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这些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提供重要支持,也为今后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受威胁等级评估和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