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2020 10件惠民实事亮出“成绩单”
  • 发布日期:2021-01-29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545

2020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10件惠民实事,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交通、老旧小区改造、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多个方面。1月28日,在2021年云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第4场发布会上,我省晒出了2020年10件惠民实事的“成绩单”,相关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民生答卷。

  1 普高21.6万个学位缺口补齐

  目标任务

  通过新建67所、改扩建66所普通高中学校,新增校舍约360万平方米,解决全省高中阶段21.6万个学位缺口问题。

  完成情况

  通过新建、改扩建133所普通高中,规划投入资金181亿元,共施工新增校舍面积365.6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的101.5%,解决了全省高中阶段21.6万个学位缺口问题,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可达90%以上。

  为完成目标任务,我省通过3种途径解决学位缺口:一是挖掘潜力,解决学位1.8万个;二是通过改扩建解决学位4.19万个;三是新建普通高中学校,解决学位15.65万个。按照“一件实事,一套制度,一班人马,一本台账、一抓到底”的管理要求,我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对85所学校采取省级打捆EPC总承包方式建设,实行“任务清单制”“联合检查制”,进度“旬报制”“现场调研制”“通报制”“约谈制”,高效推进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积极落实资金,通过整合中央、省级资金,加大省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已下达建设补助资金72.75亿元,确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 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

  目标任务

  继续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120个。持续推进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培育扶持1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打造2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

  完成情况

  2020年,省民族宗教委共投入资金4186万元,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120个;继续推进民族文化“百名人才、百项精品”工程,扶持1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开展文化传承,完成20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建设。

  2020年,我省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促进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覆盖全省16个州(市)、93个县,以及28个省属相关单位、5所大中专院校,涵盖了云南26个世居民族,共涉及民族文物、古籍、建筑、服饰、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工艺、医药、体育、节庆等10余种文化类型,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 惠老阳光工程持续落到实处

  目标任务

  提质改造100个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示范型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300个。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建民营一批、医养结合一批养老服务设施。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推动“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设。积极引导城乡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领域有效供给,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成情况

  2020年,中央、省级共投入资金2.46亿元,全省补助提质改造100个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示范型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300个。各地积极自筹资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封闭管理等影响,较好地完成工程建设。

  目前,100个公办养老机构提质改造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示范型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300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此外,全省发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5000万元,养老机构综合运营补贴1亿元,为疫情期间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运营补贴360余万元。

  2020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云南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云南省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积极组织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切实加大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力度,努力筹集更多的福彩公益金,并采取整合资金、调减其他项目的办法,从福彩公益金中统筹安排1.54亿元,资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占省本级福彩公益金的55%以上。同时建立旬调度、月分析、季通报等工作机制,开展绩效评估,盯死目标、倒逼进度,督促工作进展、项目建设,确保惠民工程的顺利推进。

  4 全民健康提升工程广泛铺开

  目标任务

  全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5/10万以下。继续为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实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报告制度,规范管理率达到70%,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8.15%,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达到56个。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宣传进党校、进机关、进学校、进医疗机构、进企事业单位、进乡村、进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力争达到20%。全力推进“双提升工程”,确保20个国门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完成情况

  据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12.65/10万,较去年下降12.5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7‰,较去年下降9.38%;婴儿死亡率4.56‰,较去年下降10.06%。相关指标再创历史新低,连续3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诊首诊患者免费测血压服务,在全国较早实施了基层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管理工作,通过在省、州、县三级成立由公卫和临床医师组建的专家组、将“互联网+”融入骨干培训和患者管理等,促进医防融合,提高了患者早诊率、治疗率和管理率。全省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为82.11%、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79.98%。肿瘤随访登记工作2019年就已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全覆盖,2020年该项工作全面进入常态化。

  此外,通过积极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共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67个,含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个。全省启动实施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广泛开展 “六进”活动共18.48万场次。“双提升”工程扎实推进,25个边境县(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工作和设备配备已全面完成,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5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目标任务

  实施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争取30所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到《云南省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率达到90%。继续实施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五大中心”建设,50%的县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验收,38%的县完成创伤中心建设验收,46%的县完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或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验收。在乡镇卫生院建设100个基层慢病管理中心、60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

  完成情况

  2020年已有39所县级中医医院第一批达到标准。县级公立医院累计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数为122家,达标率为94.57%,超目标任务4.57个百分点。28家县级医院胸痛中心、46家县级医院卒中中心、39家县级医院创伤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全省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211个、心脑血管救治站92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20年,我省启动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力争通过3年实现91家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全覆盖。推进县级公立综合医院提质达标工作,16所县级医院通过验收。实施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五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累计完成数分别为99家、91家、63家,158家县级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建设通过评审验收。

  截至目前,全省基层慢病管理中心覆盖率达53.57%,全省9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种慢病患者有效获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覆盖率36.22%,初步搭建了急性胸痛和脑卒中患者的快速救治网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危急重症的识别、紧急救治、转诊能力逐步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

  6 完善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

  目标任务

  在全省人员密集公共场所设置100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 对1万名AED配备场所管理单位(机构)人员进行心肺复苏(CPR)和AED使用技能培训, 加强AED管理和宣传,发挥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时AED急救作用, 提高公共场所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

  完成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安装1329台AED设备,累计分级培训师资911人,5.4万使用人通过线上理论考核、3.17万人通过实践操作考核。

  省卫健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13个厅局共同组成“云南省公共场所心脏急救设施配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工程建设快速推进。通过抽调省一院、昆医大附一院、昆明市延安医院等9家医院院前急救、心血管救治、危急重症救治等领域的40名专家组成省级专家组,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意见咨询,分级组织开展师资同质化培训。并组建8个省级现场工作指导组,对16个州(市)AED建设推进工作进行现场指导,科学合理设置AED设备安装点,优先保障公共交通站、高等院校和住宿制高中、政务中心等7大类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同时,组织省级专家制作心肺复苏和AED设备操作视频、宣传画、折页等宣传材料,积极协调4位知名主持人和文艺工作者作为公益形象大使,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宣传。

  7 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

  目标任务

  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0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60%以上;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8万人以上自主创业。

  完成情况

  202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5.5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0.2%。全省共扶持创业项目主体8.7万个,发放贷款134.2亿元,完成年度扶持创业8万人目标任务的109.9%,实现带动(吸纳)就业22.7万人。

  在促进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我省采取“争岗”“引岗”“保岗”“稳岗”等各项有力措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早行动、加快输出,加强省际劳务对接,合力推进转移就业,协调开通专车、专列、包机,点对点安全转运62.16万人。我省先后实施3个波次招聘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177场次,提供岗位464.86万个。组建69个“稳就业工作组”分赴浙江、广东等省市,对接51个地区159家人社部门,涉及云南务工人员28.71万人,及时帮助6798名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收集储备岗位25万多个。监测服务省外返乡人员1.5万人,实现再就业1.4万人,再就业率达94.49%。同时出台“免、减、缓、延、返、补”20余份援企稳岗保就业文件,实施45项减负、稳岗、扩就业的突破性政策,累计减免社保费161.07亿元,缓缴、延缴社保费49.29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6亿元,阶段性降低社保费95.84亿元。

  在扶持创业方面,2020年我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创业,将个人自主创业和合伙创业贷款的最高额度分别提高到20万元和110万元,将创办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从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强化创业培训助力创业,累计组织5类群体共2.3万人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拓宽创业渠道。

  8 农村公路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直过民族”及沿边、抵边地区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建设,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

  完成情况

  2020年,我省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06.0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超额完成全年1万公里的目标任务。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01万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205座。

  2020年,我省加快推进以“直过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撤并建制村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窄路基路面加宽项目、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项目、27个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路建设。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目标,出台了《云南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路长制”,农村公路列养率100%,优、良、中等路率达84.8%。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政策关心支持下,优先在民族地区实施“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累计投入资金87.5亿元,完成2.5万公里建设任务。

  9 “厕所革命”改善人居环境

  目标任务

  新建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00万座以上、卫生公厕1500座以上、A级以上旅游厕所1100座。

  完成情况

  2020年,省级共下达财政资金14.75亿元用于农村“厕所革命”,全省共改建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65.48万座、卫生公厕4407座;全省旅游厕所已完工1462座,完工率132.31%。

  全省农业农村等部门强化部署推动,按照一、二、三类县差异化要求精准施策,科学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确保农村“厕所革命”不松懈不暂停。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开展工作督导和随机调研,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通报。强化技术支撑,举办5期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业务培训会,实现对州(市)、县(市、区)全覆盖。同时建立了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员制度,设置指导员2.12万名,指导农户做好厕所改建和后期管护。坚持建管并重、制度管理原则,督促指导各村(组)将厕所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完善公厕清扫保洁制度,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如厕文明习惯。

  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共同合力完成全省新建、改建1105座旅游厕所建设任务。我省编制建设指南和管理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旅游厕所管理,创新商业运作模式,旅游厕所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10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万户受益

  目标任务

  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序,建立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加强试点示范引领,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实施1000个以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让10万户以上城镇居民受益。

  完成情况

  完成2019年度2236个小区18.38万户改造任务,2020年度完成1356个小区10.3万户改造任务,累计完成3592个小区共28.68万户改造绩效目标。

  2020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积极探索建立“省级统筹、州(市)组织、县级实施、居民参与”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申报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共计36.3亿元。引导居民合理出资、管线单位参与管线设施设备提升改造赞助,总投入3亿多元,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

  各地围绕“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内容,打破传统“小区”概念,将具备条件的多个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统筹整合为社区连片实施改造,按照“先地下、后地面、再空中”的改造时序进行改造,实现了“地下管网配套、地面环境整洁、空中视角美观,具备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的改造目标,真正让老旧小区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显著改善、房产大幅增值,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云南网记者 李承韩 朱丹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