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物多样性大家庭又添新成员
摄影爱好者在会泽念湖拍摄到的白腹锦鸡。 图\人民网
作为COP15的举办地,云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物种。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云岭高原的大自然依然郁郁葱葱,不仅有瑞丽舞花姜等新物种被陆续发现,近期还有或美丽、或神秘的动植物被人们捕捉到身影,给我们带来惊喜。
寻甸越冬黑颈鹤稳定增加
从去年底首批4只黑颈鹤到来,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到1月中旬,已监控到73只越冬黑颈鹤在湿地活动。
黑颈鹤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禽类,是现存15种鹤中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黑颈鹤和高原湿地的双重职责,保护区组织工作人员加大监测保护力度,加强食物投喂,确保黑颈鹤在保护区的生活不受极寒天气影响。近年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来这里越冬的黑颈鹤数量稳步增长,由2010年的21只恢复到2019年的74只。2016年,保护区被中国候鸟协会评为“候鸟旅居小镇”。
念湖白腹锦鸡舞翩跹
今年,曲靖市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白腹锦鸡的数量继续增加。
摄影爱好者刘云成说:“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带一些摄影爱好者上山拍摄白腹锦鸡,发现白腹锦鸡的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今年最多,根据我们的观察有500只左右了。”白腹锦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为稀有物种。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保护区管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地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群众爱鸟护鸟意识不断提高,鸟类生存环境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内鸟纲动物的物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龙陵拍到罕见冠斑犀鸟
1月上旬,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了保山市龙陵县首次拍摄到冠斑犀鸟的消息。
保山市龙陵县小黑山保护区与木城乡在该保护区周边的木城乡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时,首次拍到了犀鸟科斑犀鸟属鸟类,经过西南林业大学鸟类专家鉴定,确定为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物种。目前已知世界上有犀鸟31种,其中中国有犀鸟5种。冠斑犀鸟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其稀少。专家还介绍,冠斑犀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成双成对,是大型鸟类界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因此有“爱情鸟”之美称。
保山连续2年监测到青头潜鸭
1月9日,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青华海监测到1只青头潜鸭。
去年2月22日,工作人员曾在青华海东湖监测到一只雄性青头潜鸭,3月1日新监测到3只青头潜鸭,2020年度累计监测到4只青头潜鸭。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青头潜鸭抵达青华海的时间较去年提前。
青头潜鸭由于栖息地丧失、人为干扰等一系列因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异龙湖候鸟军团如约而至
每年,石屏县异龙湖都有大批候鸟越冬,今年也不例外。红嘴鸥、白骨顶鸡、灰头麦鸡、绿翅鸭、斑嘴鸭……形成了这里的独特景观.
近年来,异龙湖管理局累计投入1.2亿元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项目,最大限度保持异龙湖野趣,为野生鸟类创造生命乐土。随着湿地公园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水质越来越清,野生鸟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好。2020年底,异龙湖野生鸟类品种达163种。
走在异龙湖的木栈道上,不时能看到野生鸟类捕食的身影,许多摄影爱好者也慕名前来,形成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风景。
德宏新物种形似“花仙子”
新年伊始,德宏州、红河州都发现了新物种,分别为瑞丽舞花姜、黄连山灌树蛙、金平异药花、南溪蛛毛苣苔。
德宏州发现的植物新物种命名为瑞丽舞花姜,宛如美丽少女翩然起舞,主要分布于云南德宏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目前发现的种群数量约200株,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濒危评估标准,应属濒危级别。
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Phytokeys》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了野牡丹科异药花属的一个新物种。金平异药花目前仅记录于滇东南金平县,通常生长于海拔900米至1900米的林下或林缘。
近日,河口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研究专刊上刊发《云南东南部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南溪蛛毛苣苔》,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南溪蛛毛苣苔生长于石灰岩季雨林下的潮湿石壁上,目前已知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生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干扰,将无法恢复,是一种脆弱生境野生植物。
此外,在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被命名为黄连山灌树蛙。其发现从生物地理研究上,突出了保护区两栖类动物分布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也丰富了灌树蛙属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区域的多样性。
相关
云南再添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全球40%的物种在湿地中生存繁衍,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近期,云南又新添了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鹤庆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68.45公顷,早在2013年就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先后实施东草海鱼塘和围垦耕地的退出工程及农家乐的拆除,实施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工程,进行道路修复、清淤及湖滨带等工程。目前,鹤庆东草海湿地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为湿地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获批,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过程中,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施工建设对原有苗圃区域就地湿地化,并实施环湖生态修复,建成展示澄江城市形象、文化特色、旅游观光、经济收益的复合型湿地公园。
生态修复为动植物提供乐土
在高原湖泊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往往可以直观地通过动植物的增加来体现,在这背后,则是开发后生态修复的功劳。近年来,各级相关部门精心规划、大胆创新、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昆明市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稳步推进和提升自然保护区(地)建设、夯实重要物种及关键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基础、开展滇池湖滨湿地建设、推进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科研支撑建设等。
滇池东岸的对歌山曾是一处挖采区。在修复中,共恢复林地2800多亩,建设了对歌山生态公园等城市绿地3000多亩,有效改善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在滇池北岸,星海半岛一期盘龙江入湖口湿地提升项目于2020年2月进场施工,2020年11月30日完成湿地提升。湿地的建设不仅美化了湖滨环境,更发挥着净化水质的作用。据统计,湖滨湿地植物增加到290种,鱼类达到23种,鸟类达到140多种。
相比之下,澄江市恒达八哥岩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则更体现出自然修复的理念。由于此处并无村舍民居,也不在道路两侧,因此在确保岩体稳定的前提下,工程本着自然恢复的理念,不再对其改造,而是保持苍劲奇丽的岩壁,岩壁下是一片平整过的土地,未来这里将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据介绍,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分为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控污治河、生态修复、保护管理五大类共46个项目。通过2年多的项目实施,抚仙湖流域综合治理由治标转向了标本兼治。
在大理洱海,免费开放的生态走廊让游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感受水鸟、水生植物的美景。大理已在全市范围内禁用化肥,推广有机肥,通过建设生态湿地,有效降低入湖水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程度,基本解决了曾长期困扰洱海的蓝藻问题。
公益广告战略行动在昆启动
近日,云南省湿地资源环境状况联合调研成果转换推进项目生物多样性公益广告战略行动计划在昆明启动。记者从会上获悉,该战略行动计划将通过系列活动,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宣传教育,向公众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向全世界讲好美丽云南故事、谱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篇章,云南省湿地保护发展协会生物多样性公益广告战略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希望以此树立公众的环保及社会责任感,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生态环境保护的守护者。”云南省湿地资源环境状况联合调研组组长、云南省湿地保护发展协会会长肖雪冰表示。
此次行动将借助公益广告的形式,在全省湿地公园、交通枢纽站、城市综合体等区域公众教育宣传栏,利用电梯电视、电子屏、海报等,展示云南省湿地生物多样性,开展云南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文化传播、文化产品宣传,唤起全社会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使命和意识。其中,公益广告刊播将选取全省16州(市)中的湿地公园、交通枢纽站、城市综合体等重点区域公众教育宣传栏,利用电梯电视、电子屏、海报框等,展示云南省湿地生物多样性。
科研机构助力乌蒙山监测能力提升
1月中旬,云南乌蒙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科研监测、资源调查等开展交流。
2020年,在乌蒙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了固定监测样地设置、基线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指导,为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所表示,保护区生物地理区系特殊、成分复杂、特征典型,是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具有较高的科研监测价值。下一步,双方将以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工作为基础,开展合作与交流,锻炼和培养人才,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综合能力。(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