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靖市马龙区抢抓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全区上下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锻造三农发展长板,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区一地”建设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
马龙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前还没进村,鸡屎味、牛屎味就老远的飘来,现在走在村里也闻不到,村巷道路硬化了,路灯安了,夜晚出门更方便了,家里日子过得也很安逸!”通泉街道昌隆铺社区林场村小组长张万明说。
搬迁后的林场村居民小组村巷道路干净整洁、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外建有独立的牲畜养殖区,分类分户集中圈养着村里的牲畜,林场村的畜牧养殖业也从过去传统的人畜混居、零散养殖发展到现在的人畜分离、集中圈养、科学管理、规模化发展。
“现在村子干净整洁,村里还修建了活动室、小广场、公厕、公共卫生室等,周边还安了体育运动设施,我们住着舒心,日子过着也暖心。”纳章镇曲宗村村民刘建平说。
据悉,在下步工作中,马龙将从夯实基础设施、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优雅文化、满足群众需求等方面来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村容风貌,致力于建设更加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从农村危房到美丽新居,变迁时刻发生在马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个角落,群众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清晨沿着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走进月望乡月望村,白墙飞檐,整齐有致的一排排小别墅和随处可见的彝族文化标识透露出地方民族的和善可亲与勤劳朴实。
在贫困户杨庆松的家里,从屋外到屋内,从一楼客厅到二楼卧室,四处干净整洁、物件摆放整齐,客厅正墙处还挂着习主席画像,慈祥的微笑将整个屋子映得格外通亮温暖。
回想着过去破旧不堪,屋外下雨屋内漏的老房和赶集日村头拥挤村里堵的窘迫日子,杨庆松即使百般心酸与无助,也只能无奈的低头叹气,和眼前屋子宽敞、吃穿不愁的日子对比,已是天壤之别。当抬头看到客厅墙上主席画像的瞬间,万般情绪涌上心头说不尽道不明,泪水已模糊双眼,哽咽的说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主席的牵挂让我们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看着宽敞干净整洁100余平的小别墅笔者问道:“现在这房子住进来花了多少钱?”杨庆松说:“在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扶持下,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来了。”
据杨庆松的家人说:“搬进新房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学了花卉种植和采摘技术解决了就业,现在在爱必达花卉种植基地打工,一年收入有两三万。”
“技能培训不收钱,入股村集体经济年底还能分红,医生还免费上门体检看病送药,建房给补助,教技术找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好帮助和鼓励下,加上我们勤劳的双手,相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杨庆松信心满满的说到。
“搬”出旧村子,“迁”进新房子,告别苦日子,迎来新生活。杨庆松的变化、月望村的变迁折射出了马龙在脱贫攻坚下的发生的时代巨变;映射出马龙在展望“十四五”规划的五年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上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
高原特色产业成绩亮眼
近年来,马龙区坚持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农业发展,紧扣“一县一业”建设,抓好“一牛一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聚焦现代化农业发展,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农村土地科学化使用率;推行机械化农耕模式,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实施高标准建设后,烤烟种植采用滴灌,在节约农耕用水的同时还提高了烟苗的成活率,烘干后的烟叶颜色好叶片重量也足,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也跟着高兴。”旧县街道烟叶站工作人员说。
“来果园里摘是12元一公斤,拉出去街上13元、15元的价格不等,但大部分苹果是在园子里就卖完了,每年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有昆明的、曲靖的,也有马龙本地的,六七亩果树,前前后后一年除去成本有三五万收入,老伴俩的生活是基本不用愁,日子过得也舒心。”缪家田67岁村民缪大爷笑着说。
截止目前,全区规模化种植苹果4.95万亩,建成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示范基地2个,马龙苹果“龙威”品种荣获“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银奖;建成2.5万亩的下营农业产业园,带动全区累计流转土地11.45万亩,先后引进海盛花卉、茅台蓝莓、云南爱泊等16家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2个,新培育区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个;创成国家优势特色花卉产业集群项目区,双友肉牛产业项目转暖势好。
(记者:赵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