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罗小村:脱贫攻坚见实效 增收致富奔小康
  • 发布日期:2020-12-23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3660

“我今年太高兴了,我家种的樱桃挂果了,来我家地里摘樱桃的人很多,也挣了点钱,可以靠我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了!”翠峰街道晏官屯社区罗小村苗寨贫困户朱文方站在自家的樱桃地里高兴得合不拢嘴。

朱文方一家5口人,由于身体残疾,加上妻子常年身体不好需要长期要服药,生活过得非常困难。

 1.jpg

曲靖经开区从街道到小组、再到挂钩帮扶干部,不断引导朱文方学习种植新技术,将自家6亩土地全部种上樱桃。如今,朱文方的儿子已经外出打工,每月又多了一笔收入。此外,他家里还养猪、养鸡,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我家一年的收入有5万多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慢慢会好的,现在真正摘掉了‘贫困帽’,生活有盼头,更有希望,非常感谢党和政府,还有扶贫干部的帮扶。”

在曲靖经开区,像朱文方一样受到帮扶、通过勤劳致富、摘掉“贫困帽”的居民有62户,如今都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生活越过越红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曲靖经开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原来那个时候交通闭塞,没有经济来源,就是种点玉米就过日子了,很多村民都没读过书,没有去过城里,家中没有家具。”苗寨居民韩华这样说。

韩华是苗寨的一名村民,9岁时随父母从马龙搬来罗小村苗寨,他也是苗寨这些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之一,说起过去的苗寨,韩华直摇头。

曲靖经开区翠峰街道晏官屯社区罗小村苗寨的苗族群众,是从1982年开始陆续从昭通、马龙等地自发迁徙至此的,没有正式户口,散居山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到2012年,经开区正式给全村居民办理了户口登记。走进苗寨,韩华一路介绍,“这里原来是土坯房,过去的苗寨里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土坯房,房子很破旧,没有什么围墙、大门,甚至说没有一张像样的床,坐在几块木板拼凑在一起的‘床’上,没遮没挡的,一眼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经开区对罗小村苗寨进行了整体规划,修通了通往山外的道路,建起了新的房屋,办起了农特产品超市,民族风情浓郁的新苗寨应运而生。现在的罗小村苗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绘就了“民富、景美、政通、人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高质量交出脱贫攻坚答卷。

现在,韩华很满足的说:“现在不仅住的好了,还有了经济收入,年轻人在外打工,老的在家里,政府教养殖知识,开始养殖,日子越过越好。这几年,条件越来越好了,我家种了十五亩烤烟、养了20多只羊、几头猪、还有鸡鸭鹅,每年有七八万左右的收入。”

原来在近几年,经开区扶持苗寨开展土鸡养殖、高床养羊、樱桃种植、蜜蜂养殖及莲藕种植等产业,引导苗族群众脱贫致富。所以,罗小村苗寨里,许多和韩华一样的村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20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人逐项精准提出解决办法,确保辖区内贫困户致富奔小康。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种养殖的扶持力度,开展技术培训,做到“真帮实扶”,提高贫困群众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了防止返贫,做到动态管理,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大幅减轻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抓好各类教育扶持政策落实,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失学辍学,让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不断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将扶贫扶志相结合,鼓励贫困户就业、创业,让贫困群众享受经开区发展成果同时,从得到政策帮扶的收获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经开区把当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好产业,富裕农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民生,重点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厕、网的建设,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教育、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培育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迈向小康道路上努力奋斗。

 

作  者:宣传部  叶倬玮;翠峰街道  常馨芳;地方事务局  姚瑞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