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四张网 铺通就业路
——曲靖市宣威市复兴安置点就业扶贫工作案例
近年来,宣威市人社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盯人社行业扶贫工作难度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持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就业基础。
宣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是全省安置规模最大的安置点之一,搬迁规模3773户12495人,共有劳动力5611人,其中普通劳动力4712人,技能劳动力683人。宣威市紧紧围绕“将复兴街道建设成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示范区”这一定位,顺应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系统谋划、主动作为,采取“党组织+”的形式,织好“四张网”多渠道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搬迁贫困群众就业有渠道、收入有保障、脱贫有支撑。
织好组织网。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专班,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担子”的氛围。市人社局成立第九挂牌督战小组,派出督战人员3人,督促指导开展就业扶贫工作。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全体干部挂钩社区,深入社区宣传动员,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各级人社干部和就业扶贫信息员一道直接到户宣传动员,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各户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同时,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人员(就业扶贫信息员)作用,通过电话、微信及“大喇叭”广播、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等方式对住户人员进行就业政策宣传,激发群众的外出就业热情,增强有就业意愿群众的信心,有效推进了劳动转移就业工作。
织好信息网。建立劳动力分类台账,登记住户家庭情况、就业意愿、身体状况、劳动技能状况等信息,每天更新外出人员务工情况,对劳动力就业情况做到人人心中有底。逐户宣传政策,使就业政策人人知晓,定期和不定期走访辖区住户,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及时将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情况反馈给在外务工人员,打消他们对家庭的顾虑,让在外务工人员安心务工。收集工作岗位,针对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人员,通过召开招聘会、上门政策宣传和推荐岗位等方式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就业,做到就业岗位有保障,推荐就业人员心中有数。
织好服务网。全面落实就业扶贫组织化工作,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搬迁群众脱贫的关键举措,强化资源整合和资金统筹,夯实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基础,推动无序问题有序解决。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和劳务市场,为外出人员提供培训、岗位、就业、稳岗“一条龙”服务,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有发展。引进锡箔纸加工、服装加工、数据线加工、超市、棉被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零就业家庭就业有保障。目前,培训劳动力420人,共实现5494人就业,其中宣威市内就业2748人,宣威市外省内就业1794人,省外就业952人。宣威市内就业人员中,复兴街道内解决506人就业,其中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就业”的人员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56个,4个扶贫车间带动贫困人口113人就业,1个物业管理公司带动贫困人口37人就业,开发创业农贸市场摊位80个,有效带动80人就业创业,开发商铺20间有效带动20人就业创业。实现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让群众生活充满信心。
织好保障网。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坚持“重视群众服务”的理念,不断完善复兴佳园各类基础建设和服务设施。把“有技能培训、有就业服务、有公益性岗位”作为搬迁群众最大民生,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站3个,安排工作人员3名提供服务。小区内部提供居民物业、购物、餐饮、维修、理发、物流配送等生活服务;金融、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单位在小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设立“红白喜事”场所,方便群众办理婚丧嫁娶;开通公交线路、设立公交站点,让搬迁群众出行顺心。为解决外出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留守老人安享晚年、让留守妇女有事可做、让留守儿童安心上学,社区还当起了“娘家人”,“妇女儿童之家”、“母亲学校”、“老表堂屋”、“儿童乐园”、“四点半课堂”、“心理疏导室”活动的开展让外出就业的人员安心就业,让留守的人员幸福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宣威市将继续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拓宽就业门路,坚决打好就业扶贫“攻坚战”“歼灭战”,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来源:宣威市人社局 吕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