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宣威:教育扶贫结硕果 彝家飞出“金凤凰”
  • 发布日期:2020-10-12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973

         今年,屯上村再传喜讯:教育扶贫结硕果,彝家飞出“金凤凰”,吴丛俊今年高考以703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专业录取。

\
 

        屯上村属宣威市海岱镇月亮田村委会海拔最高的少数民族自然村,在40户131人口中,80%是彝族,中考、高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村庄坐落在海拔2400米以上老屯梁子的山崖顶上,曾是“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增收难、生存环境难”的“六难”村。

\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昆钢公司挂钩宣威市海岱镇并安排驻村工作队员进驻月亮田村委会,针对屯上自然村的特殊情况,挂钩单位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出良方、狠下猛药,一系列扶贫举措落到实处:修天路,破解出行难问题;整体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破解安居难和生存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兴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破解增收难问题;全面落实贫困户子女就读学杂费减免、营养餐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贫困子女大学贷款补助和“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破解上学难问题……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提起孩子上学读书有多难,吴丛俊的母亲万竹玉说:“没有修路前,孩子们上学道路十分陡峭崎岖,很多地方坡度达到六七十度,村民买粮购物也只能用人背马驼,除了走亲戚,与外界联系较少。”

        因为贫困与落后共存,一直受出行难、上学难、饮水难、安居难诸多难题制约,所以,他们更能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万竹玉继续说:“自己的命运改变不了,但一定要把孩子们送出大山,我们夫妻俩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要抚育两个孩子上学读书。吴丛俊刚读书时才有四岁多,在三家村新营校点就读,因不通路,我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背着孩子去上学,早上送、晚上接,一个来回要一个半小时,风里雨里她坚持了三年,上四年级后吴丛俊才转到山脚下的村完小寄宿制就读。吴丛俊从小就比较听话、懂事,在城里读高中时,放假回家,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白天还主动帮父母到地里面干活,他的理想就是考上清华或北大。”

\

        吴丛俊的父亲吴六盘介绍:“儿子的高中在宣威市六中就读,今年高考结束后吴丛俊就跟我在昆明打工,他说在考数学时最后一道题做错了,他估计考清华或北大没有希望了,计划挣点补习费后再回学校补习。高考成绩公布时他还和我在工地上,他说考得703分,成绩还算不错,拿到通知书后总算如愿以偿了,是我送他去上大学的。”
吴丛俊的妹妹吴露虹说:“哥哥考取北大,是他努力学习的结果,要向哥哥学习,即使考不上北大也要考个好的大学。”

\

         吴丛俊就读小学的月亮田完小,他的小学老师黄荷花今年教五年级。回忆小学时期的吴丛俊,黄荷花老师说:“当时是他母亲送来学校,吴丛俊个子瘦小、话不多;但是,学习态度端正,作业认真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不会犯错误,也有点固执。”黄荷花还说:“过去的月亮田小学,桌椅板凳是木板和砖块搭起来的,下雨天教室里就会出水,下课时就要带着学生用脸盆端水排涝,那时的孩子比较好管理、爱学习。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拥有的教育教学设施,我们乡下学校都配备了,现在的学生是从一年级就实行寄宿制,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与过去可谓是天壤之别。”

\

         在月亮田村委会,村总支书记陈鹏介绍:“教育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目前全面落实了贫困户子女就读学杂费减免、营养餐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贫困子女大学贷款补助和‘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上学不再是难题,村里尊师重教的氛围非常浓厚,这里70%以上孩子能考上大学。”

        如今的屯上村,40户131人,户均住上134平方米的别墅,自来水、电、水泥路、通信网络直通每户人家,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该村被宣威市评定为“三治融合”示范村。

        在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中,宣威市投入20.2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学校614所,新建校舍面积92.7万平方米;落实“双线六长”控辍保学责任制,按照“一人一方案”要求落实辍学学生劝返责任,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了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激发了一批贫困学子,通过勤奋刻苦、拼搏进取圆了大学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宣威教育成为云南省的一张名片。文/图  沈良斌 董娅娟 付荷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