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宣威市“三个三”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
发布日期:2020-05-16    来源:珠江网    浏览:537

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png

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

2020年以来,宣威市按照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点从项目建设转到后续发展上来,紧紧围绕全市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总目标,制定出台了《宣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安置点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创新安置点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着力构建脱贫致富“三有同步”、一体发展“三化并重”、社区治理“三治融合”工作格局,全市222个安置点后续发展工作正快速推进。

复兴佳园安置点一隅.png

复兴佳园安置点一隅

脱贫致富“三有同步”:

一是就业收入有渠道。建好一个就业服务站:根据搬迁安置规模和安置点分布情况,合理建立就业服务站,确保搬迁安置劳动力就业组织全覆盖,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挖掘一批就近务工岗位:围绕安置点周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工贸企业等挖掘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就业,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小微企业、劳务公司等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积极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并有一定创业条件的搬迁劳动力扶持创业,最大程度就近解决安置点搬迁劳动力就业。建设一批扶贫车间:依托安置点建成的扶贫车间和现有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引进一批适合搬迁群众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一批就业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

二是托底收入有保障。建设一批生活“微菜园”:根据安置点区位、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安置户”发展模式,就近选择地块建设扶贫“微菜园”,不断消除搬迁群众故土难离思想和农耕习惯,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归属感。转接一批社会保障:按照“群众自愿选择”原则,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不因搬迁出现漏保断保。开发一批公共服务岗位: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开发”的原则,通过新增或腾退公共服务岗位,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就业”的劳动力,合理开发保洁、治安巡防、产业基地看管、养老服务、留守儿童看护等各类公共服务岗位,多层次多渠道优先落实困难人群就业。开展一批困难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和急难问题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搬迁特困人员,合理采用分散供养或集中供养方式提供照料护理服务。

三是权益收入有支撑。有一份合法权益收益:搬迁户对原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各项权益不变,原来享受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补贴保持不变。农户搬迁到安置点后,按照相关政策,原享受的生态林补助、耕地地力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政策继续予以保障,确保离地不离权。搬迁农户对符合条件的承包地进行退耕还林或对未利用地进行植树造林的,优先享受政策规定的退耕还林或植树造林补助,依法享有的土地政策性补偿维持不变。有一份土地流转收益:对搬迁户的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复垦复绿宅基地,做好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鼓励和引导搬迁户在自愿前提下有序流转,通过转让、互换、转包等方式自行流转,或由迁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统筹流转开发,流转收益归搬迁户所有,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有一份集体经济收益:用好安置点产业发展资金,积极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反哺、资产收益扶贫、合作建设经营等合作模式,建设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增加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采用积分制分配方式,增加搬迁贫困人口收入。

复兴佳园安置点党群议事会

安置点定岗培训


一体发展“三化并重”

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依托安置点新建的和周边原有学校,对接做好搬迁群众子女就学工作,落实教育政策,提供就学便利。有条件的小学及幼儿园开设四点半学校,在下午课后至离校时间段,对有需要的三年级及以下学生进行托管,集中开展辅导作业、自主阅读、体育锻炼等活动。享有平等的医疗卫生资源:依托安置点新建的和周边原有的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行业标准和服务规模,配齐医务人员。严格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为搬迁群众提供价廉、质优、便捷的医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享有平等的社区服务资源:按照“应建快建、能建必建”的要求,依法依规建立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互助组织等,就近设立户籍管理、就业服务、学籍转接、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各类党群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让搬迁群众过得舒心。

二是生活服务便利化。完善生活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居民物业、购物、餐饮、维修、理发、洗衣、家政、物流配送等生活服务。鼓励邮政、金融、电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在安置点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加强生活常识培训: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组、“挂包帮”干部的作用,常态化开展以“八个一”为载体的培训服务工作,即:同吃一顿连心饭、同开一次家庭会、同坐一次公交车、同建一个微信群、同走一遍新家园、同逛一次街、同购一次物、同买一次菜。为搬迁群众开展生活常识、安全知识、文明行为、政策知晓、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推进精神提振、能力提升、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工作服务。提供生活支出优惠:以国家、省、曲靖市、宣威市有关政策要求为依据,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物业管理、水、电、燃气等提供优惠补贴。

三是发展平台一体化。完善一体化发展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片区重要组成部分,更新完善安置地乡(镇、街道)全域行政区发展规划,加快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形成乡(镇、街道)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进行一体化资源配置:树立“打破隔离、互通共融”的发展理念,统筹乡(镇、街道)全域资源配置,协调引导好安置点与周边地区在劳动力、扶贫车间就业岗位、消费市场等资源流动上互通共融,在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中有效推动安置点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措施以及社会管理上,把安置点与其它村(社区)统筹谋划,建立区域平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机制。扎实开展创建“五面红旗”村、文明社区、卫生社区、优美社区等活动,促进经济整体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东山马场集镇安置点

宣威市来宾街道继红安置点

宣威市杨柳集镇安置点

社区治理“三治融合”

一是法治保障公平正义。织牢基层党建网: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合理设置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形成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主导、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基层组织体系。织牢社会综治网:根据安置点规模,合理设置警务室或调解室(员),综合利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面提高管理智能化、提升社会防范水平;积极推进法治安全教育,提高搬迁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加强对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畅通信访和诉求表达渠道,统筹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强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情报信息搜集和舆情预判预测预警预防。织牢社区治理网: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在安置点合理设置村(社区)或村(居)民小组。在过渡期间,由上级党组织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政策业务、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担任村(社区)临时负责人。按照法定程序,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构建“乡(镇、街道)—村(社区)—安置点(楼栋)—单元—住户”的网格化精准管理机制,完善网格化治理制度,确保有人办事、有章管事、有场所议事。

乐丰乡马铃薯带贫基地

西泽乡新建村小街上安置点猕猴桃基地务工

宣威市杨柳镇扶贫工厂

二是自治实现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帮带作用:由迁入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牵头,尽快建立安置点基层群团组织,积极招募志愿者,提前熟悉工作情况,开展服务培训,提高服务实效。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会专业工作力量和志愿者为搬迁群众提供家政培训、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咨询、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各项服务。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依法成立安置点自治组织,开展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的选举工作,对搬迁群众中拥护党的领导、有威信、能力强、敢担当的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优先提名。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建立居民公约或村规民约,完善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关键作用:坚持迁入地所在乡(镇、街道)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指导,加强综治维稳信访服务中心(站)、治保委员会、调解员和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群防群治人员的选拔、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运行保障等机制;强化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

三是德治引领文明风尚。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楼栋会、单元会、家庭会、培训课堂等,加强搬迁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感恩教育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迹和人物,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建设文明社区:加强安置点文化氛围营造,利用广场电子大屏、广播、培训课等,大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安置点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建立社区评先选优常态机制,推进“平安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单元”“勤劳致富模范户”等评选宣传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宣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睦邻友善、守望相助、孝敬老人的美德,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精神风貌。丰富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等场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讯员:陶  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