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与云南省科技扶贫推进会后,由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率领的院士专家企业团队一行便风尘扑扑,深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会泽县开展精准对接科技帮扶,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大计,为两地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出谋献策。
12月6日下午4时许,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科技小院”内,掌声响起,气氛热烈,正在村里参加新一期“院士指导班”的农民学员们,激动地迎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企业团队。这是李晓红率领的团队第4次走进这个拉祜族小山村。
蒿枝坝村民小组是朱有勇院士驻扎澜沧开展科技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地方,大家十分关切朱有勇驻村扶贫生活,参观了他在村里居住的卧室,并看望慰问驻村团队成员。当了解到朱有勇一年中有超过100天时间都住在村里,大家钦佩不已,纷纷表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向“时代楷模”朱有勇学习,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全力推进科技扶贫造福百姓。
太阳西斜,气温骤降,在露天的场院里,院士专家与当地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听取澜沧县关于科技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以及在产业发展、医疗服务、职业教育、城市规划、电商扶贫等方面的问题清单,院士专家争相发言,为拉祜山乡早日脱贫献计出力。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朱院士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是澜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说,澜沧科技扶贫成果凝聚了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的心血。
驻扎澜沧以来,朱有勇把解决素质性贫困问题作为澜沧脱贫发展的根本之策,在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下,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建立了“院士扶贫工作站”,制定了“1+N”职业教育扶贫措施,开办了24个班次的“院士指导班”,亲自面试、亲自授课、亲自考核,共培养了15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为澜沧培养了一支永不离开的科技扶贫队伍。
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却处于深度贫困。正如朱有勇所言“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通过大力培育以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等为重点的脱贫致富产业,目前,全县共示范种植林下有机三七7305亩,带动农户749户2544人,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林下三七产业已成为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最具潜力的产业。同时,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各1万亩,示范带动效果已初步显现。
在澜沧期间,院士专家走进澜沧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了解黄精、白芨等生物药种植发展和扶贫车间开发情况。院士专家还根据各自研究领域,走进产业基地、医疗机构、职业学校等实地考察,让智力支持更精准,更好地服务脱贫一线。
12月7日至8日,院士专家企业团队一行深入到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易地搬迁县城安置点、宝云街道马武村、者海镇拖茨村等地调研新品种燕麦科技扶贫、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扶贫工厂、会泽高铁站规划建设、科技扶贫林下经济等情况。
院士专家们所到之处都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互动交流。在易地搬迁县城安置点潘连海家,李晓红与他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了生产生活情况和当前的困难。李晓红表示,贫困群众是帮扶对象,也是脱贫主体,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要继续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用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12月7日晚上召开的科技帮扶推进会上,院士专家们各抒己见,为会泽县精准扶贫献计献策。他们认为,应实施差异化扶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依靠科技打造特有产品,实现生产、生活、服务、生态的再造。中国工程院将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院士的智力、科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并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帮助引进一些有实力、有创新力的企业入驻会泽,助力会泽县走出扶贫开发新路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李晓红表示,第二次来到会泽,会泽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脱贫攻坚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院士专家团队将继续对高铁会泽站进行协调帮助,指导编制会泽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燕麦产业发展规划,助推会泽美丽县城建设和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化,帮助会泽县发展中药产业,继续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综合能力素质培训及人才交流与培养。
来自阿里巴巴集团、小米公益基金、泰康集团等3家企业的代表在座谈交流中表示,将从产销对接、品牌打造等方面,积极服务科技扶贫行动。
省委常委、曲靖市委书记李文荣参加会泽调研。
链接
自2012年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会泽县、澜沧县以来,通过建立院士专家扶贫工作机构,选派优秀挂职干部深入基层,集聚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团队联合攻关,力推两县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的特色之路。通过“院士行”系列活动组织近百位院士专家多次深入实地指导调研,通过实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战略举措研究”“澜沧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两县脱贫攻坚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建成的“科技小院”每年吸引40多名院士近百人次进村开展科技扶贫,成为全国科技扶贫战线的“最强大脑”,当地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党建园地,成为村民获取种植养殖知识技术、致富信息的培训课堂。
通过“院士+团队+企业”工作机制,在定点帮扶县实施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种植等科技项目,成功培育了有机中药材、冬早蔬菜、水果等产业,精准扶贫绽放产业之花。同时,中国工程院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创办了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和“教产结合”新型职业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等职业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了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通过实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6大科技扶贫示范行动工程,完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电子商务等11个重点帮扶项目,使得科技扶贫更加稳健持续,乡村振兴发展后继有人。(记者 张雯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