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源县富村镇——“项目库”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
富村镇位于曲靖市富源县中部,是一个拥有10万余人的人口大镇。过去,虽然名为富村,实则名不副实。这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高坡陡石旮旯,包谷洋芋苦荞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过节生小娃。”
自2018年实施项目库建设以来,富村镇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起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镇实现20个贫困村出列,3830户17605名贫困人口脱贫。
“项目库”理清发展路线图
“2017年以前,全镇21个村委会中有2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72户19245人。”走在凉雾笼罩的街道上,富村镇镇长李正虎感慨地说:“那个时期,要修的路、要引的水、要改的房实在太多。要如期实现脱贫,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幸好,脱贫攻坚项目库的实施,给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在项目库框架下,按照“村申报、镇审核、县审定”程序,全镇组织1647名干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进村摸户情、找原因、定措施,形成“村村清”“户户清”台账。
通过细查才发现,基础设施是全镇最大的短板。大部分进村道路晴通雨阻,还有7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几乎与世隔绝。一些村民住在危旧房里,过着靠天吃水的日子。
摸清家底后,全镇编制上报的848个项目全部通过审定,纳入县级项目库。路、水、房等90个基础设施项目位列其中。
项目库建立后,列出了户“路径图”、村“施工图”、镇“路线图”,实现了资金与项目的精准结合。对全镇的精准扶贫,干部群众由原来的“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
项目库的建设运用,切实解决了“项目等资金,资金等项目”难题,形成了精准指挥、精准组织、精准落实、精准考核的攻坚机制,一批项目精准落地,加快推动了山区群众脱贫的步伐。
“水电路”夯实发展硬基础
在项目库建立之初,富村镇抓住机会,把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梳理、上报,并获得审定通过,为山区群众的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凹子村委会垭桥村民小组有88户村民,坐落在一片山坡上。去年以前,村庄距公路还有两公里的距离,村民盖房子用建材,都是靠人背马驮运上去,成本高,工作量大。
去年底,终于打通了这两公里的“肠梗阻”,把硬化公路修进村里,同时还硬化了村中的道路。
“路虽然只有两公里长,但带给人的幸福感太强了。”组长文施礼说,“以前盖个猪圈都能把人累个半死。现在好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通过项目实施,小坝、垭桥、自格等7个不通公路的自然村,在2018年6月全部修通了硬化公路。目前,全镇硬化通村公路总里程达246公里,山区群众“行路难”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饮水工程建设,是项目库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从2017年启动建设至今,全镇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3400多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42件,解决了全镇8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全镇村寨实现自来水全覆盖。”富村镇水务所长董永明说,“对部分水源水量较小的村寨,采用自来水与水窖共同使用。目前,全镇已建成小水窖2000多口。”
通过项目建设,满足了全镇村民的饮水安全愿望,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就连最偏远的亦佐村,也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借项目库东风,全镇实施危房改造4341户,危房改造顺利完成。还有23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入安置新区。如今,全镇实现了村村都通水泥路,人人都喝干净水,家家都住安居房,户户都用平价电。
“兴产业”拓宽山村增收路
产业是群众增收的关键。围绕着魔芋、软籽石榴、大河乌猪等种养业,全镇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8510万元,发展魔芋5000亩、软籽石榴1050亩;建设乌猪养殖小区23组,实现贫困群众产业100%全覆盖。
“我们公司有基地500亩,带动合作社种植上万亩。”富源县农业龙头企业、佳芋魔芋公司总经理陈丽艳说,“工厂年加工魔芋1万吨,吸收贫困户33人就业。”
今年32岁的夏红心家有5口人。之前,她家生活在松子山村委会夏菁口小组,一年只有3000元收入,生活非常困难。去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夏红心家搬到云梦佳园小区,她也得到了去佳芋魔芋公司打工的机会。
“我现在每月有3000元收入,抵得上以前一年的收入。”夏红心感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们搬出了大山,有了打工的机会。”夏红心的丈夫在建筑公司做泥水工,也有了不错的收入,全家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此外,她还有5万元贴息贷款入股种植合作社,每年有2500元的入股分红。
除了传统产业之外,在项目库的帮助下,还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
“今年,我们村引来灌溉用水,建起了12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大凹子村党总支书记董影说,“品种有香菇、鸡油菌、猪肚菌等。香菇8月份就已经上市了,每天采收700公斤,已收入30多万元。鸡油菌的产量最大,每亩最高可产7吨。我们种了15亩,可采收4个月。”
记者走进种植大棚,刚采收过的香菇棒上,正在生长幼菇;一批刚采收好的鸡油菌已经装筐,正待运走;肥硕的猪肚菌,也进入了采收期。
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富村镇还大力引进服装、耳机、刺绣等劳动力密集型代加工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21个村委会建成扶贫车间29个,累计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圆了搬迁户“楼上居住、楼下打工”的愿望,让留守群众有了工作,老年人有了依靠,残疾人有了保障。
喜鹊树村贫困户卢小红的丈夫在浙江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65岁的老母亲和正在读小学的2个孩子。村子里的扶贫车间建成后,她到车间做刺绣,就地实现增收。
“我现在每月有2300元收入。”卢小红说,“党的政策真是好,让我在家门口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
在项目库统领下,富村镇778个项目落地开花。(记者 蒋贵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