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宣威市海岱镇:“凤凰涅槃”安置群众迎来新生机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珠江网    浏览:445

珠江网讯(通讯员 包广会)宣威市海岱镇金果小区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东山、田坝、羊场、后所、柏果5镇中心,占地47.26亩,是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350户1188人、同步搬迁户23户76人住房安全为目的综合性搬迁安置小区。项目总投资1.36亿元,规划建设安置房12栋373套,建筑面积26888平方米。扶贫商业用房2栋,建筑面积5512平方米。配套建设一所中心完小、一座桥梁、八条街道等。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标。海岱镇从系统工程视角,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问题,以“七个一”为抓手,超前谋划,精准识别,着力做好强产业、增就业、兴家业“三业”文章,破解难题,精准施策,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实现金果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凤凰涅槃”迎来新生机。

一、选好点、定好位、服务功能齐配备。海岱镇以“七个一”为抓手(即:做好一个分析、下定一个决心、凝聚一个思想、执行一个规划、巧用一个政策、解决一个问题、盘活一片集镇),在规划选点、解决突出矛盾、资金筹措等方面,早宣传、早预判、早谋划、早决策,确保项目前期工作筹备到位。发挥海岱镇属“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小城镇”名片效应,共享集镇功能。金果安置小区地处集镇中心腹地,周边有医院2家、学校6所、超市3家、农贸市场1个,有80亩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1个以及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养老院1个。通过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安置小区的建成后,与集镇连为一体,集镇公共服务功能一应俱全,所有住户实现集镇功能共享。

二、对标准、严把关,精准识别定名单。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镇复核、市公告”程序,确保安置户精准识别,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上进行标注,签订自愿搬迁协议、搬新拆旧协议和脱贫就业协议。通过严格程序,层层筛选,符合条件安置的共373户1264人中,党员8人;少数民族295人;18—60周岁749人,其中劳动力687人;残疾人74人;在校学前儿童41人、小学130人、初中61人、高中14人。签订自愿搬迁协议373份、搬新拆旧协议373份和脱贫就业协议350份。现已搬迁入住343户,7户因外出务工暂时未搬迁入住,23户同步搬迁户的搬迁工作正在筹备中。

三、强产业、增就业,脱贫致富兴家业。发挥海岱镇“省级特色农业小集镇”和“宣威一洲不如海岱一沟”名片效应,立足发挥小气气候优势,以产业强镇入手,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注重坚持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实现搬迁户安与乐业。

1、筑巢引凤,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公司+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昆钢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金果刺梨加工厂,带动25000名群众发展种植刺梨21000亩,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引进云南骨伤科集团投资3.6亿元建设特色种养殖基地,流转土地6500余亩,带动10000人以上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和药用动物养殖;引进宣威云农信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三农”公司合股(云农信占40%、三农公司占60%)投资1200万元建设中小学营养餐基地,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带动600余户贫困户2000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解决全镇10000余名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的同时,通过订单农业为易地搬迁户供应猪肉、禽蛋、蔬菜等安全食品。

2、开拓富路,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围绕“公共服务核心”和“产业发展核心”两个目标,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富民产业,积极探索海岱特色易地搬迁脱贫模式,通过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对搬迁户全部建立就业脱贫台帐,解决就业600个岗位,实现户均有1至2人务工,人均年纯收入达16000元,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初步探索脱贫攻坚“八条”富民路,一是“土地流转”。安置户将原居住地所有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每年收取土地流转金,为农户每年每亩获得600元以上收入。二是“合同管理”。通过昆钢刺梨加工厂招聘,签订劳动务工合同,实行合同式管理,解决就业岗位60个,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三是“固定务工”。依托箐头村等7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刺梨5000亩,短期套种油菜、金荞麦、木瓜、灯盏花等—形成“10分钟工作圈”;德来村学校营养餐基地—形成“20分钟工作点”;岩上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基地6500亩—形成“1小时工作面”,安置小区村委会与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结对子”帮扶,村委会负责接送务工人员,解决就业岗位200个,每人每月增收2400元以上。四是“扶贫工厂”。通过集镇区扶贫车间,招商引资引进密集型工厂,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五是“自主创业”。通过镇政府负责提供农贸市场摊位,对有能力开展自主创业的安置户提供从事商贸物流就业平台,解决就业岗位50个,人均每月创收4000元。六是“公益服务”。通过政府在集镇区、学校、医院、小区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公益服务型就业岗位40个,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七是“技能培训”。镇村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和有组织点对点向市外输出技能劳动力,解决就业岗位200个,每人每月增收4000元。八是“兜底反哺”。对无劳动能力家庭,在落实低保、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社会兜底政策的基础上,依托“三农公司”经营获得利润进行分红,搬迁户通过政策帮扶和入股分红实现“双重”保障。

四、强管理、优服务,干部群众齐互助。发挥海岱镇“全国文明村镇”和“曲靖市平安乡镇”名片效应,教育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让群众适应从乡村到集镇、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开展创评树典范活动,促进乡村集镇、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文明乡风融合发展。以“五动”为抓手,全方位做好后续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坚持“以点定搬、以产定搬、以岗定搬、以稳管搬”,着力打造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和谐小区,实现人居“升级”换新颜,搬迁户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一是党建带动。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培育主体、带动脱贫”的扶贫思路,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推进“三联三争”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化建设。建立镇党委政府—村党支、村委会—物业管理中心 —农户“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健全物业管理目标责任制和检查考核机制,按照“有机构、有机制、有落实、上台阶”要求,强化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干部推动。镇、村、组、户层层签订包保责任状,实行党政班子成员“包幢”、站所“包单元”、干部“包户”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确保每个搬迁户都有包保责任人,包搬迁、包入住、包就业、包脱贫,一包到底,搬迁户不脱贫,责任人不脱钩。做到安置小区12幢28个单元373户“包保”全覆盖,管理实现“网格化”。

三是公司助动。为帮助解决易地搬迁户吃上安全放心、地道传统肉类和蔬菜,“三农”公司切实在“吃”上下功夫,采取“公司+基地+搬迁户”的方式,为搬迁户提供爱心服务。即:搬迁户年初与“三农”公司预定——猪肉、禽蛋、蔬菜等生活所需的数量,签订意向订单协议,基地负责储备,“三农”公司以低于市场价格做好搬迁户所需订单猪肉、禽蛋、蔬菜等物品的采购供应,真正为搬迁户解决生活食品安全的后顾之忧。

四是群众互动。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推进“社助、互助、共助”三助模式。积极为搬迁户解决“疑难”。针对小区内的74名残疾人和100名65岁以上的老人,通过建立管理台账,提供生活补助,通过支援服务做好此类人员服务。积极为搬迁户增添“喜事”。通过开展节日活动,增加群众邻里和谐共处、交心谈心、沟通感情活动环节,减少“不出门、不交流,不认识”的情况,打破搬迁户情感间隔,形成“融洽一栋楼宇、和谐一个小区”的互助、共助氛围。

五是思想触动。以新时代“讲习所”为平台,以职业培训和“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大搬迁户的教育引导和培训,培树“生产、生活、风俗”新风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