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富源:路路相连结成网 心心相印奔小康
  • 发布日期:2019-08-21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2002

DJI_0067.JPG

(富源县融媒体中心 曹振宇 明晓婕)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建国已是七十年,那些战天斗地,睡窝棚、啃土豆的富源公路建设者们已然被岁月洗去了青春颜色,然而他们身后那曾经苍茫而贫瘠的富源大地却被一条条进村入户的公路串联起来,水泥路、柏油路随处可见、四通八达,密织的路网缩小了交流半径、扩大了致富空间,路路相连结成网,心心相印奔小康,通村达寨的硬化公路让城乡居民越走越欢畅、越走越舒坦。

记得还在读初中时地理老师就给我们讲解过,世界上的莱索托王国、圣马力诺共和国、摩纳哥公国和梵蒂冈等4个国家的领土被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所包围,成为“国中之国”。而在富源县就有这样一个村子,村民出行需要借毗邻的贵州省的道路通行、孩子们读书也得借道贵州绕行到八公里外的村完小就读,这个村子就是远离富源县城近百公里、被村民们冠以“孤岛”“省中之村”的富村镇古木村委会拉古村。自脱贫攻坚以来,拉古村打通了通村道路的最后一公里,再加上借道贵州的一公里,就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今,一路通百业兴,道路的连通,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畅通的喜悦,而且也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农村公路不畅问题严重制约了富村镇古木村委会拉古村等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地方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导致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前村民们仍然处在贫困线上,受尽交通闭塞煎熬的群众无时无地不在盼望汽车开进乡村来,山货运到城里去。

拉古村村民小组站田忠心告诉记者,“拉古村被称拉古孤岛,以往村民要想走到外面的话,必须是顺着这个山梁,走2.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通公路的古木村,村民经常用梯子爬高上低的,卖猪都要绑在这个梯子上面,由四到六个人,端着顺着这个山梁的小路走到古木村,通路的地方才能换成钱。”

村民范汝信告诉记者,“以前,满是小毛毛路,做生意也好,我们以前,有钱交通也不方便,要拿了硬背,走兴义就是两天,用背篓背了才到屋。(我今年)104岁,这个冬月间,满105岁了,(路修好)高兴得很,上去也便利,现在么宽得很了,现在拿什么也不会碰着,大车下来我们寨子头还下得来,那些拉菜卖的也拉得下来。”拉古村四面环山,生存环境恶劣,吃够了苦头的村民们三年前硬是从村后的陡坡上千锤百钻地凿出了一条坑洼不平的蛇形公路,其中伴随的艰辛、危险,年过百岁的范汝信老人可是记忆犹新,村民们等待了千年的期盼,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变成了现实。

连接贵州的一条五米宽的通村水泥硬化路随山蜿蜒,沿途是高高的树林,顺坡而建的民居,长势茂盛的各种农作物。曾经的拉古村是全县闻名的贫困村,不通公路和自来水,山高坡都、地瘠人贫,家家穷得叮当响,村民们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日子没法过。拉古村,这个从古木走向富村,从富村走向富源,成了富源县顺利脱贫出列有力的佐证和最好的注脚。沿着平坦的连户水泥路满寨转,或古朴、或现代的一幢幢民居花朵般点缀在山腰之间,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

富村镇党政办副主任范明冠对记者说,“这个地方原来回家相当的不方便,逢年过节我们都是自己买了车都回不了家,车都是放在村委会,然后年货大包小包的都用背篓,背了走四五公里路才能回家,现在修通路方便多了,直接车就可以开到家门口。如今的拉古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借道贵州省盘州市响水镇至马家桥的通村公路,硬化了2.1公里进村路,让出行便捷通畅。拉古村民小组长田忠学介绍,穷了这么多年,我们总算是过上好日子了。据富村镇武装部部长李良介绍,2019年是富村镇公路建设中画龙点睛的一年,共计投入了1.4亿元完成了204个自然村,216公里的通村道路建设,同时,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富村镇绕城2.9公里的道路建设,这一道路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攻坚工作中农村硬化路建设,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而且更是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期盼。为此,富源县各级干部没有任何理由懈怠这一民生工程,而是一个声音唱到底、一个目标追到底,“五子联动”齐努力、路通百姓感党恩。富源县的决策者们结合村情民意确定建设基调,坚持统一要求、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合理规划布局,优化路网构建,做到“向农民群众居住较为集中、产业发展需要、连接主干道路的地方布局”、“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与连接乡村串寨、连户路的地方布局”。结合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坚持“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路不在宽而在便捷安全”,因村施策、量力而行,重实用、重排水、重防护,设计4.5米以上不同标准的路面宽度,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全体总动员的办法,用好群众动力、政策活力、政府财力、创新之力、部门合力“五力合龙”的办法,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烟草、扶贫、住建等部门行业扶贫政策发展资金,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统筹使用、各记其功,“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整体捆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破解了融资瓶颈的难题。与此同时,坚持“交通引领发展、交通优先发展”理念不动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善于创新、务求突破,着力构建畅、富、美公路网络格局。

在“畅”字上围绕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串寨、连户路结合,与高速、国省道建设相结合,形成农村公路路网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互通联网的畅通路。在“富”字上围绕农村公路与林业、矿产、旅游、种植养殖等资源结合,与烤烟、魔芋、核桃、辣椒、畜牧等农业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相配套,与陶园溪谷、胜境关、多乐原、古敢水乡、十八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相连接,建成资源开发路、产业发展路、旅游精品路、群众致富路。在“美”字上围绕农村公路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相结合,将农村公路建设成风景路、产业路,打造出中安街道海坪,胜境街道高路田,大河镇官鸡坪、小山坎,营上镇半坡、清水沟,富村镇黄土坡,老厂舍乌新村等宜居宜游新农村,使其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

号角连营烽烟起,战鼓催征马蹄疾。建国七十年来,富源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都把公路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农民朋友对于公路建设的要求高,不仅希望修通公路,而且还希望修高质量的公路。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政策,积极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交通部门认真规划,严格把好质量关,出现了上下联动、干群合力修公路的喜人局面,而且还实现了“路路相连结成网,心心相印奔小康”的美好愿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会议发出了开展新农村建设、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号召,富源县把通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举措和抓手,坚持交通引领发展、交通优先发展理念不动摇,对照硬化路建设目标任务,从组织形式上着力解决“怎样修路”的问题,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五子齐动修公路,干群合力奔小康”的思路,为富源的公路硬化工作指引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一是县级“定调子”。县委政府抓住规划龙头,结合实际制定《“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通村油路建设规划》、《脱贫攻坚公路行动计划》等发展规划,出台《富源县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有关政策规定》等文件,决心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在改善交通条件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乡镇“揭盖子”。各乡镇因势而为,把公路硬化工作与优化县域经济社会空间布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辖区内硬化路建设。以乡政府和村委会为实施单元,承担土地调剂、房屋搬迁、青苗赔(补)偿,组织群众开挖土方等工作,保障了公路硬化建设顺利进行。同时,为了确保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县四班子领导分别挂帅所挂钩包保乡镇任指挥长、副指挥长,同时还分别挂帮一个项目承担指挥、协调、督导等工作;抽调人员充实工程施工、项目监理等技术力量,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确保指挥部成为一个有人办事、有钱做事、有权调度协调的责权机构,从而有效地推进了硬化路建设。

三是行业“挑担子”。县交通局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统筹、抓规划、抓技术、抓质量、抓落实。首先,统筹规划交通路网,坚持标准合理、实用为先,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好看而不实用,并出现力不从心,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其次,通村油路规划与整体路网相衔接,协调发展、分步实施,引导农民打破乡(镇)、村地域界限,合理布局路线,尽可能做到干支线协调、大小路连接;再次,充分利用旧路,同步建设安保设施、客运班线,尽量减少新占土地,防止大填大挖,注重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

四是政府“铺面子”。县政府出台有利农村公路发展的惠民政策,把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盘子和公共财政预算。近五年来,在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的同时,县政府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空前加大,投资不仅用于保证顺利推进建设,同时还用于农村群众投入公路路基开挖、路面硬化等工程项目的配套补助,进一步强化了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使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五是群众“打底子”。“要我修公路为我要修公路”已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动力。全县各地农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主动承担土地调剂、房屋搬迁、青苗赔(补)偿,组织投工投劳开挖土方,积极开展社会集资、捐款、捐砂石材料,以多种方式投入农村公路建设,此举增加了农村公路建设投资,降低了硬化路建设的直接成本,发挥了农村群众参与乡村公路“建管养运”主人翁作用,夯实了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的基础。近四年投入到扶贫事项上公路硬化资金近10亿元,四年建成的脱贫攻坚路累计达1227公里,交通运输工作在脱贫摘帽这场不能输、输不起、只能赢的战场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