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百余名国内外院士专家到“古鱼王国”曲靖“朝圣”
发布日期:2019-08-13    来源:珠江网    浏览:4301

IMG_8028_副本.jpg

珠江网讯(记者 徐武)“这个地方的价值绝对不亚于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价值。澄江化石群已经是世界级的自然遗产,我们这儿还什么都不是。如果曲靖能重视起来,把这个地区开辟成一个地质公园,从省级到国家级、再到国际级一步一步打造,我觉得绝对够得上成为世界级的地质公园。”8月11日下午,再次回到位于曲靖经开区城郊的西屯动物群(泥盆纪)遗址,看着前来曲靖参加第15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百余名国内外院士专家,像自己曾经一样拿着小锤寻遍每一寸土地,83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曲靖师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弥曼面露慈祥的笑容,感慨颇多。

IMG_8068_副本.jpg

张弥曼查看国外院士专家发现的化石标本

忆往昔岁月峥嵘

“早在100年前,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丁文江就在曲靖发现了古鱼化石,是中国学者最早发现的鱼化石。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的前辈杨钟健、刘东生、刘玉海等人来到西屯,当时的西屯化石多的不得了,随手一捡,就能找到鱼类脑袋的化石,还有整个身子连着脑袋的完整的化石,老乡们也不知道这些化石有什么用,表现得见怪不怪。70年代以后,我多次来到这里,化石也还很多。但头一次来的时候这片还是荒山,因为要发掘化石,把土地挖松了,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被老乡种上了庄稼,即便如此,我们在田地里面也很容易找到化石,只要不破坏老乡的庄稼,他们也不会干涉我们。”张弥曼说当时都认不出来这些是什么化石,只觉得这些东西跟别的国家的非常不一样,就想慢慢弄明白,而国外的学者看了也很关心。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直到80年代初,张弥曼和他的同事们才把这些化石命名为杨氏鱼、奇异鱼等,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脊椎动物最开始是没有下颌且不能咀嚼,从没有下颌的脊椎动物变成有下颌的脊椎动物,从无颌类和盾皮类变成硬骨鱼类,逐渐上到陆地,到变成四足动物,逐渐进化到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人……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刷新着古生物界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令这片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头成为肉鳍鱼类起源和早期分化的中心地。

IMG_8071_副本.jpg

“毫不夸张的说,西屯动物群(泥盆纪)遗址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张弥曼认为,它是古脊椎动物研究学者的“圣地”!

IMG_8113_副本.jpg

这一说法,得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Ahlberg的认同。“我完全同意张弥曼院士的判断,这是非常非常正确的。这里是最重要的化石研究地点之一。世界上有很多的早期脊椎动物的化石点,但像这样一个在四亿年前左右,有着如此多样性的化石和产生重大意义的化石点是非常非常难得的。”Per E.Ahlberg告诉记者,早期脊椎动物国际学术研讨是两年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15次。但是4年前就宣布2019年要在中国曲靖举行,所有该领域的研究者都非常的兴奋,表示一定要参加。“正如张弥曼院士所说,这里是化石研究的‘圣地’,我们一定要来‘朝圣’。”


看今朝薪火相传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弥曼决定把肉鳍鱼类研究这一频出世界级成果的“金矿”交给学生朱敏。从 2007 年开始,朱敏率领团队开始大规模地在曲靖的志留纪地层中逐层寻找鱼化石。

朱敏向院士专家们介绍潇湘动物群(志留纪)遗址的基本情况

 

长年的野外考察,风餐露宿、风吹日晒早已习以为常,一座小山在一把把小锤敲击下被移平成为石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 年,在麒麟区石灰窑村的一处山坡上,一条名为“梦幻鬼鱼”的有颌类化石被发现了! 它的名字足以证明其不凡地位: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 保存最完整的有颌类化石,人类第一次捕捉到了那条如“梦幻鬼影” 般鱼形祖先的样子。这个小山坡也被命名为潇湘动物群(志留纪)遗址。

此后,这里还发掘出麒麟鱼、宏颌鱼、甲鳞鱼等大量丰富、完整的志留纪鱼化石,令潇湘动物群和西屯动物群“齐名”,被印在国际通行的古脊椎动物教科书上,也成了全球古生物学者心目中的”圣地”。

IMG_7806_副本.jpg

“我简直是太激动了,居然能够来到这里。这个地方太厉害了,它不仅对曲靖来说很重要,它对全人类和全世界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8月11日上午,站在潇湘动物群(志留纪)遗址上,世界前古脊椎动物协会主席John A.Long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我们在思考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就会想到曲靖的化石,曲靖的化石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在此处发现各种不同的有极大科研价值的鱼类化石地点。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一块单纯的土地,它更像一个连接点,沟通了人类的进化史和现有的一些化石标本之间联系,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联系,以及泥盆纪和志留纪的联系,有助于这个学科的发展。”

IMG_7811_副本.jpg

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研究40多年,早在1981年和1987年就到过曲靖考察的澳洲国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澳洲博物馆客座教授 Gavin C. Young 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之情。“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曲靖,却是第一次来到潇湘动物群(志留纪)遗址,我只想说曲靖这个地方每次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之前两次没有来这里真是太遗憾了。这里是一个对人类来讲非常重要的化石点,这个化石点回答了‘我们脊椎动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下巴’这一重要课题。麒麟鱼、宏颌鱼、 甲鳞鱼这三大奇特的鱼类,只有在曲靖才能发现,它们对我们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帮助。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研究还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

接受完采访,John A.Long和Gavin C. Young 和其他专家学者一样,赶快来到碎石堆里敲打起一块块看似并不起眼石头。他们蹲着、站着、趴着,姿势各异,不时拿起敲出的石头用放大镜仔细考量,还有的三五成群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现场不时传出“Amazing、Exciting……”的惊叹声。

 

展未来任重道远

看到专家学者们对曲靖两个化石群遗址的崇敬与喜爱,哪怕返程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依然抓住最后的一分钟时间再多敲一块石头,张弥曼和朱敏打心眼里高兴,却又泛起了长久以来的担忧。

IMG_8046_副本.jpg

“随着城市化发展,两个遗址点的化石保护工作已经遭遇到了挑战。比如,西屯村那条土路两边本是化石保护核心区,但从去年底开始,有人偷偷在路边倾倒了渣土和垃圾。遇上这种事,虽然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国土资源分局很快就解决眼前问题,但也只能在附近竖起几块警示牌,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朱敏为此很头疼。

IMG_8064_副本.jpg

张弥曼认为,当地政府要切实重视起来,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或许短期内需要投入一些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且不会很快见效。最有效的就是将其开辟成为地质公园,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看到它们对曲靖文化发展的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对生物演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大家都知道两块遗址的重要性,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朱敏非常赞同自己老师的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把这个地方打造成曲靖一个名副其实的名片,能够给曲靖的文化自信增添一份重要的筹码。文化可以带来GDP,也可以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朱敏(左一)在与外国专家交流

“对曲靖的鱼化石标本研究是对科学的贡献,也会造福子孙后代。通过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曲靖、了解曲靖,让更多曲靖人知道家乡还有这么一处宝贵的资源、宝贵的财富。”朱敏对此深信不疑。“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做起来,一定会逐步推动我们理想的实现,但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