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宣威市杨柳镇“一增一促一带”强“三联”激“三争”齐心搭建致富大平台
发布日期:2019-07-19    来源:珠江网    浏览:974

珠江网讯(通讯员 周政)近年来,杨柳镇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积极探索扶贫产业发展“以种增资,以资促产,以产带岗”新思路,集中特色文化、气候等优势资源不断补齐地理环境短板,突破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瓶颈,逐渐形成以宣和猪养殖加工、加工型小麦种植、“双椒”(辣椒、花椒)种植、丹参种植、就业培训、劳务输出、村级主导合作社壮大为主的“6+1”扶贫模式,全力推动全镇产业发展实现“平台联广,资源联强,利益联伸”,全面激发支部、党员、群众“争创、争优、争富”强劲动力,勠力同心,奋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增收,确保坚决打赢打好杨柳脱贫攻坚战。

以种增资,劣势变优势

杨柳镇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区67公里,地处云贵两省交界,属高海拔山区,耕地大多阶梯式分布于高山陡坡之上,地块小,难以成片,传统种植业颇费劳力物力而收效有限。多年来,“推动新型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业种植实现增收”一直为杨柳农业产业发展难题。随着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持续推进,杨柳镇积极“走出去”观摩学习农业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杨柳实际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发展方向,探索出“以海拔、气候条件为优势资源补齐山高坡陡、耕地难成片短板”的农业发展思路,把劣势环境资源变成优势资源,将丹参、花椒、辣椒优质品种、种植技术“请进来”,形成连片化、规模化种植,并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户+订单”模式,引进订单企业(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339户,种植丹参1586亩,预计年产值达585.36万元;与云南博隆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坤太公司)、云南八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辣椒、花椒产品购销订单协议,大力发展“以短补长”辣椒、花椒套种模式,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518户,种植辣椒3230亩(其中:坤太1号干椒种植1000亩)、花椒2959亩(其中:坤太藤椒1120亩),并预计年产值达372万元。

以资促产,名品创精品

在优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杨柳镇积极探索“以现有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收门路,依托宣和猪、宣威火腿、云南美食等名品、名牌,利用气候、土地、政策扶持等资源,与企业“强强联合”,形成股份合作,投建加工厂,创建杨柳农特“精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种养殖、就业增收。

围绕宣和猪优质品种养殖,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与本地养殖龙头企业宣威市德万商贸有限公司(简称“德万商贸”)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建立以宣和猪养殖、收购、屠宰和火腿腌制、加工以及月饼加工等为合作内容的产业发展大平台。

一方面,着眼于宣和猪优质品种养殖产业,依托德万商贸省级母猪轮繁、养殖技术资源,按照“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用“送仔回购”方式,由德万商贸公司向贫困户每户免费提供30公斤左右的宣和仔猪供其饲养,待育肥至每头120公斤以上后由公司按保底价14元/公斤现金回收,市场价高于14元,则按市场价每公斤上浮0.5元回收。截止目前,共向9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宣和仔猪2192头,带动贫困户增收总额584.61万元,户均增收5334元。

德万商贸“宣和猪”繁育基地.jpg

另一方面,着眼于宣威火腿品牌名片,在宣和猪优质品种养殖产业基础上,依托德万商贸精湛的火腿腌制技术资源和克基村陆家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宽产品种类,形成多样化、长机制的产业链。采用股份合作模式,由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建设用地,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80万,德万商贸投资不低于51%的总建设资金并提供原材料及技术,引进云南省知名面点加工企业(昆明桂香园食品有限公司)月饼生产工艺,规划建设火腿及月饼加工厂。同时,建立“双向”风险管控机制,自2019年起,德万商贸公司按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80万的6%进行本金回缴,并按加工厂运营收益额18%给予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分红,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用实用细用准,有收益。

德万商贸火腿储存仓库.jpg

围绕杨柳农特产品,充分利用杨柳气候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与昆明山稷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属昆明餐饮业黄页行业)达成框架合作,建立以杨柳面条加工、杨柳农特产品销售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大平台。规划种植10000亩以上加工型小麦,有效提高群众种植老品种小麦(吨麦、北京小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耕地复种率,增加贫困户种植收入。

杨柳面条制作车间.jpg

一方面,由政府主导,采用股份合作模式,由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厂房用地和部分设备(面条生产设备)、曲靖供电局援建、昆明山稷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购买磨面设备和包装设备(占设备总投资3/4),规划投资320万元建设面条加工厂。投产运营后,面条加工厂管理、运营、销售等由山里人家餐饮有限公司负责,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总受益额28%获得分红,并以20年为期限,建立“进入退出稳定”机制,有效控制合作企业因加工厂效益高而放弃与杨柳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或因加工厂效益不佳改变加工厂用途等风险。另一方面,依托昆明山稷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6个餐饮网点客流量大的优势将杨柳面条、酸菜、火腿饼等农特产品以加入餐饮菜系或包装成伴手礼赠送销售的方式推广出去,进一步提高杨柳农特产品的知名度。

杨柳农特产业.jpg

以产带岗,技能增收入

杨柳镇以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漏1人”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杨柳镇2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村民活动场所,以传统种养殖、手工业、加工业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积极组织技术技能培训,截至6月底,全镇共计组织技能培训1200人次,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00户。

引进广州佳朋运动品牌有限公司、浙江省衢州衢江区雨洪锡箔纸来料加工厂2家企业进驻可渡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棒垒球扶贫加工厂、锡箔纸扶贫加工厂,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弱劳动力人员开展手工加工,实现务工增收。并以可渡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中心点逐步向其它9个行政村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辐射带动。“请进来”种养殖业的专家、企业家,到杨柳镇进行专项养殖、防疫、加工、种植嫁接等培训,组织创业致富示范培训班5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棒垒球加工培训.jpg

以“贫困劳动力家庭户均劳务输出1人”为目标,以镇级劳动培训就业中心为中心,利用党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集中劳务招聘会4场次,共提供就业岗位1275个,累计实现就业2789人。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82个、生态护林员岗位47个,年内计划新增公共服务岗位230个。依托德万商贸,提供就业岗位44个,面条加工厂提供就业岗位20个,棒垒球及锡箔纸扶贫加工厂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开展技能培训.jpg

杨柳镇以传统种植业、新育产业等实体经济为抓手,全镇产业发展实现“平台联广,资源联强,利益联伸”良好态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推动支部争创,以党建促脱贫;树立先锋标兵,激励党员争优,培育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群众争富,人人参与脱贫致富大平台。

招聘会现场.jpg

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党员争优

杨柳镇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加强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思想为学习主题,开展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4次,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参加上级培训46人次,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开展集中宣讲4场次,依托远程教育、党员“夜校”等平台党员轮训200余人次。加强党员服务意识、先锋带头意识。杨柳镇围绕“外引内培”的思路,加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选拔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党组织干部,建立农村党组织党员培养机制。

强化组织建设,推动支部争创

健全组织保障,不断提升“三个组织化”程度,成立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3个党支部,并在已搬迁入住的24个易地搬迁点分别成立党支部,其中,在可渡新村集镇安置点党支部,分别由镇村两级指派党员参与,目前共有6名党员,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支部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初步突显。强化组织引领,突出产业致富,搭建“党委+三农产业扶贫投资公司”和“支部+合作社”平台,重点培育了德万商贸生猪养殖带贫体系,引进棒垒球加工、锡箔纸加工产业,重点吸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业,成立村级主导的合作社16家,按照“6+1”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丹参、辣椒、花椒、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抓好“红旗村”创建工作,引导鼓励各村围绕创建标准,抓重点、补短板,积极进行申报,力争每个村至少有1面红旗,经过两轮评比,全镇共有4个村获得8面红旗,其中克基村4面。

可渡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支部.jpg

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群众争富

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和提升人居环境工作,更好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人居环境提升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群众“等、靠、要”思想滋生,杨柳镇积极向挂包单位、爱心人士(企业)等筹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按照“因地制宜、节约成本、方便群众”的原则,采用“固定+流动”方式,建立固定爱心超市  个、流动爱心超市  个,并建立健全超市管理制度、积分评定细则、积分兑换标准,增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居环境、政策知晓、配合工作、家庭美德、生态保护、学生学习、脱贫能手、移风易俗”等8个方面主动性,实现“小超市激发脱贫大动能、以小投入激起奔康大志向”目标。目前已完成可渡集镇安置点爱心超市建设,累计兑换积分3万余分。群众通过自主劳动获得积分,主动参与村内事务、遵守村规民约、孝老爱亲,收到了既扶贫又扶志的“双重实效”,改变了扶贫就是“送钱送物”、脱贫攻坚“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