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镌刻在青山上的丰碑
发布日期:2019-07-04    来源:珠江网    浏览:3812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镌刻在青山上的丰碑 

  经过几场夏雨的洗涤,盛夏的陆良县龙海乡“花木山林场”一派葱茏。

  30年前,这里还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沟;30年后,这里是人与动物的绿色家园。

  “这是王小苗、王家寿、王长启、王家云、王家德、王开和、王德映、王云方8位老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龙海山花木山林场的瞭望台上,护林员王石贵指着眼前的林海说:“我在这里已经看守8年了。每当看到这壮观的林海,就会有一种奋进的力量。”

  从1980年至2019年,38年过去了。当年的8位拓荒者已经有一半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青山为证!他们的奉献,像一座绿色的丰碑,镌刻在滇中大地上。

  十年植树

  石漠荒山现绿荫

  造林,缘于村里的一次民兵训练。

  1980年的一天,30多岁的龙海公社树搭棚村的民兵营长王小苗打靶训练归来后,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山上裸露的乱石,稀疏的草木,荒凉贫瘠的景象深深印在脑海中。他不止一次地想,要是山上有树该多好。

  当时,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运动,云南多地涌现出了植树造林热潮。因此,当王小苗找到大队干部说造林的想法时,立即获得赞同。

  造林是政府主抓的工作,有经费安排。王小苗一听很高兴,于是到村里动员青壮年,要大家一起来造林,绿化荒山,增加收入。

  龙海山海拔2300米,寒冷荒凉,条件异常艰苦。但在他的动员下,王家寿和弟弟王长启,王家云和弟弟王家德,以及王开和、王云方、王德映纷纷加入进来,由8个青壮年组成的植树队伍就这样形成了。

  起初,他们像种南瓜似的把松子埋进土里,没想到松子被老鼠、松鼠偷吃了。即便幸存下来的,也长不好。几番汗水,到头来却落得空空如也。

  虽然出师不利,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决定改变种植方式,把传统的播种子改为移栽树苗。在县林业技术员的帮助下,开始做育苗试验。苗育成功后,树苗的成活率提高了。他们还摸索出一条育苗规律:长到50天的树苗,移栽成活率可达到100%,长到80天的树苗,成活率反而会降低,只有60%。

  育苗成功,他们就冬天挖塘,夏天栽苗。“成活率要在80%以上才算合格,我们栽的达到95%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给10元工钱。”今年84岁的王德映说:“一亩地要2公斤松子育苗,1.5元一公斤,每亩成本3元。除去育苗费,就是造林队员的收入,每人每天的收入大约是7角3分。”

  随着造林成活率的提高,8位造林青年的名气随之远播,县里很多乡镇纷纷请他们去帮助造林。8位青年欣然同意,他们面向社会招募了800名青年男女,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每人带100人,把树苗种到了一处处荒山荒坡。

  “山高水深,不如人的脚板高;天大地大,没有人的决心大。”王小苗自编的这首顺口溜,是他们当时植树造林的真实写照。他们一边造林,一边与饥饿、疾病和贫困搏斗着。

  1986年,王小苗在三岔河镇白石岩村委会龙盘山上指导造林时,饿昏在造林现场,被送到县医院抢救。

  王家寿的儿子王明昆今年47岁,他是当年植树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说起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我和王小苗叔叔在一个工棚里住了5年。下冰雹时,能从屋顶打进来,打在人的脸上。冬天夜里太冷,有时冷得睡不着,他就起来烤火、抽水烟筒。条件艰苦,大家脚上都裂开了一道道大口子。没有革命精神是吃不了这种苦的。”

  10多年中,8个人走村串寨,先后在陆良县境内的龙海、马街、板桥等9个乡镇,师宗、罗平等邻县的部分地方,累计承包植树造林达13.6万亩,检查验收成活率都在90%以上。渐渐长大的树木,终于给荒山披上了一层绿衣。

  大家脸晒黑了,手起茧了,人消瘦了,但看到不断成长的树林,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王小苗给这片林地取名为“花木山林场”。

  八老护林

  绿色林海写传奇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到1995年,陆良县荒山造林任务基本完成,王小苗等8位造林能手终于告别了风餐露宿的岁月。15年的岁月侵蚀,让8个精壮的汉子步入了疲惫的中年,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歇息下来,又当起了这片山林的守护者。

  “我们要看护好这些树木,绝不能让山火给烧了。”王小苗代表大家说出了护林的决心。

  护林是没有收入的,但认准了方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王小苗带领大家开展生产自救。他们利用山林养鸡、养猪,用荒地种洋芋、蔬菜、中药材,不到一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护林的岁月里,树在长高,他们在变老,而辛劳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逢年过节,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们却以山为家,坚守岗位。这一守,就是20年。

  王小苗生前总是不回家过年,老伴来到山上对他说:“你这样守在山上不值得,你死了树还是一样的长。”

  王小苗豁达地说:“我死了不要紧,只要树还在就行。”

  “秋天,村民有烧地的习惯。”王德映说:“就怕烧地把树林也烧了。”

  由于8位老人20年的坚守,花木山林场38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大的火灾。

  “以前,这里只能种荞子、包谷、洋芋。”王家德老人回忆说:“现在有了树林,生态改善了,可以种蔬菜、烤烟,大家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2016年,龙海乡开展 “绿色龙海”创建工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如今,已建成1.42万个水窖,总蓄水60多万立方米;在林中空地补植树木2800亩;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了7000亩苹果、5000亩香椿、6000多亩中药材;建成了梨檐山村、小松毛村、皈依村等12个绿色村庄,全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3%。

  “在八老精神的鼓舞下,多年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现在的龙海乡,不但实现了天蓝地绿,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还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气候,发展了生产。”陆良县委书记张光彦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八老精神,不断加大林业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高生态效益,使龙海乡的群众逐步走上绿色强村之路。” (记者 蒋贵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