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德润珠源 文明曲靖】镌刻在青山上的绿色丰碑
发布日期:2019-06-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5680

104857_1541_1333087331188.jpg

(资料图)

珠江网讯  经过几场夏雨的洗涤,盛夏的陆良县龙海乡花木山林场 一派葱茏。茫茫林海间,鸟声四起,松涛阵阵。

三十年前,这里还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沟;三十年后,这里是人与各种动物的绿色家园。

“这是王小苗、王家寿、王长启、王家云、王家德、王开和、王德映、王云芳八位老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龙海山花木山林场的瞭望台上,护林员王石贵指着眼前的茫茫林海说:“我在这里已经看守八年了。每当看到这壮观的林海,我就会有产生一种奋进的力量。”

从1980年至2019年,38年过去了。当年的八个拓荒者已经有一半走完了人生的旅程,而健在的四人年事已高,只有一个人能接受媒体采访。

幸好,青山为证!他们的奉献,早已像一座绿色的丰碑,镌刻在滇中大地的青山之上。


一、十年植树 荒山石漠起绿荫


造林,缘起于村里的一次民兵训练。

1980年的某一天,三十多岁的龙海公社树搭棚村的民兵营长王小苗打靶训练归来后,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山上裸露的乱石、稀疏的草木、荒凉贫瘠的景象深深印在脑海中。他不止一次地想,要是山上有树该多好呀。

事有巧合,也就在那个时期,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运动,云南多地都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因此,当王小苗找到大队干部说造林的想法时,立即得到同意。

造林是政府主抓的工作,自然就有了经费安排。王小苗一听高兴坏了。自己不仅能绿化荒山,还能有收入。于是,王小苗到村里动员青壮年,要大家一起来造林,绿化荒山,增加收入。

可是,龙海山海拔2300米,寒冷荒凉,条件异常艰苦。但在他的动员下,王家寿和弟弟王长启,王家云和弟弟王家德,以及王开和、王云方、王德映纷纷加入进来,由八个青壮年组成的植树队伍就这样形成了。

“青青高山都是岩,我背背篓造林来,不怕风雨不怕晒,一颗红心为人民。”王小苗自编的山歌,道出了当时八个人的共同心声。

从此,造林,开启了八个青年艰辛而卓有成效的一生。

起初,他们像种南瓜似地把松子埋进土里,没想到松子早就被老鼠、松鼠偷吃了。即便幸存下来的也长不好。几番汗水,到头来落得空空如也。

虽然出师不利,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决定改变种植方式,把传统的播种子改为移栽树苗。在县林业技术员的帮助下,开始做育苗试验。苗育成功后,一下就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他们还从中摸索出了一条育苗的黄金规律:长到50天的树苗,移栽成活率可达到100%;长到80天的树苗,成活率反而会降低,只有60%;长到100天的苗,成活率不到10%。

育苗成功,大干快上。为了不违季节,他们就冬天挖塘,夏天栽苗。

“成活率要在80%以上才算合格,我们栽的达到95%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给10元工钱。”今年84岁的王德映老人说:“一亩地要2公斤松子育苗,1.5元一公斤,每亩成本3元。除去育苗费,就是造林队员的收入,每人每天的收入大约是7角3分。”

因为造林成活率高,面积也越来越大,八个造林青年的名气随之远播四方。于是,县里的很多乡镇,纷纷请他们去帮助造林。八位青年欣然同意,他们面向社会招募了800名青年男女,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每人带100人,把树苗植进了陆良县荒山荒坡的每一个角落。

“山高水高,不如人的脚板高;天大地大,没有人的决心大。”王小苗自编的这首顺口溜,为他们当时的心境作出了真实的写照。他们一边造林,一边与饥饿、疾病和贫穷落后搏斗着。

1986年,王小苗在三岔河镇白石岩村委会龙盘山上指导造林时,饿昏在造林现场,不省人事,被送到县医院抢救,好转后又返回造林现场继续工作。就在造林期间,他十七岁的儿子得了败血症发高烧,他没时间赶回去送医就治,待她妻子几经辗转把孩子送到曲靖医院时,孩子因延误治疗时间而离开了人世。

王家寿的儿子王明昆今年47岁了,他是当年植树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说起往事,至今如数家珍: “我和王小苗叔叔在一个工棚里住了五年。下冰雹时,能从屋顶打进来,打在人的脸上。冬天夜里太冷,有时冷得睡不着,他就起来烤火、抽水烟筒。脚开裂了,就用针线缝起来。没有革命精神是吃不了这种苦的。”

10多年来,八个人走村串寨,先后在陆良县境内的龙海、马街、板桥等9个乡镇,师宗、罗平等邻县的部分地方,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检查验收成活率都在90%以上。渐渐长大的树木,终于给千年荒山披上了一层绿荫。大家脸晒黑了,手起茧了,人消瘦了,但看到成长中的树林,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山上有树了,总得有个名字才行,王小苗给这片林地取名为“花木山林场”。


二、八老护林,绿色林海写传奇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到1995年,陆良县荒山造林任务基本完成,王小苗等八个造林能手终于告别了风餐露宿的岁月。经过15年的岁月侵蚀,这8个精壮的汉子也步入了疲惫的中年,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歇息下来,而是自我转型,又当起了这片山林的守护神。

“我们要看护好这些树木,绝不能让一把火给烧没了。”王小苗代表大家说出了护林的决心。

护林是没有收入的,但认准了方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王小苗带领大家开展生产自救。他们利用山林养鸡、养猪,用荒地种洋芋、蔬菜、中药材,不到一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护林的岁月里,树在长高,他们在变老,而辛劳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尤其是逢年过节,在万家团圆的时刻,老人们却以山为家,坚守岗位。这一守,就是二十年。人性的光辉,在岁月的磨砺中更加璀璨。

王小苗生前总是不回家过年,老婆来到山上对他说:你这样守在山上不值得,你死了树还是一样地长。

王小苗豁达地说:“我死了不要紧,只要树还在就行。”

“秋天,村民有烧地的习惯”,王德映说,“就怕烧地把树林也烧了。”

“过年都是风干物燥的时候,上山来玩的人很多,放炮仗容易引发火灾,心里总是放不下。”2018年,已经88岁的植树老人王开和用洪亮的声音说:“当年早出晚归去种树,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我们当初的愿望是:山头要有树,山脚要有路,农民才会富。现在看来实现了。”

由于八位老人二十年的坚守,花木山林场38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大的火灾。

“以前,这里特别冷,只能种荞子、包谷、洋芋。每年下大雪,手臂粗的树经常压断。一年要打四五场冰雹。”王家德老人回忆说:“而现在,树长大后,我们感觉村里比以前热乎多了。冰雹也少了,可以种蔬菜、烤烟了,日子也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2016年,龙海乡开展 “绿色龙海”创建工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如今,已建成1.42万件水窖,总蓄水60多万方;在林中空地补植树木2800亩;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了7000亩苹果、5000亩香椿、6000多亩中药材;建成了梨檐山村、小松毛村、皈依村等12个绿色村庄,全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3%,忠实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八老精神的鼓舞下,多年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现在的龙海乡不但实现了天蓝地绿,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还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气候,发展了生产。”陆良县委书记张光彦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八老精神,不断加大林业资源管理力度,努力提高生态效益,使龙海乡的群众逐步走上绿色强村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