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德润珠源 文明曲靖】杜正云:传递诚信的接力棒
发布日期:2019-06-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4861

珠江网讯 (记者 朱洪良)初夏,沾益区花山街道遵化铺社区兴发村山花遍野。兴发村外的石老虎山下,背靠苍翠树木的石崖前有一座红军墓,墓前开辟了一块方正的平台,为前来祭扫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年过花甲的村民杜正云每年都要给墓碑上“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大字重新描摹两次。一代接一代守护红军墓的杜家人表示:要把革命老区人民拥护红军、感念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永远传承下去。  

1936年4月初的一天,一支红军部队行军经过兴发村,出发前将一位大约十八九岁、躺在担架上病得不省人事的小战士托付给了杜正云外公陈大考、爷爷杜万聪和大伯杜国安等人,请乡亲们想办法为他治疗一下,如果病好了再来追赶部队。部队走后,乡亲们有的拿块糖,有的送几个鸡蛋,有的端着连过年都舍不得吃的白米饭,前来看望小红军,乡村郎中陈大考带着乡亲们拨开满山荆棘寻找退烧的草药。但小红军病得太重了,吃下了草药仍不见好转,第二天清晨就病故了。  

小红军去世后,杜正云的外公陈大考、爷爷杜万聪、大伯杜国安、舅爷爷付德林等一家人商量后事处理,一致同意把小红军当杜家人按农村习俗来安葬。从此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十,杜家人都要来到小红军墓前点香、祭拜、磕头。陈大考和杜国安临终前反复交代杜正云的母亲,一定要照看好小红军的坟墓。2002年,杜正云的母亲陈菊英去世前又嘱咐杜正云:“一定要把红军墓守下去,把墓保护好。”  

杜正云是杜家第三代守墓人。每到清明节和十月初十,都和老伴带着孩子为小红军扫墓,每次在红军墓前,都要给孩子们讲一遍红军为农民革命、红军部队向杜家托付小红军的故事,让孩子们牢牢记住“小红军就是我们的亲人”。10多年前一场大雨过后,小红军墓碑倒塌了,他自己出钱买来水泥和沙子,约上村民进行修复加固。他在墓边栽种的竹子、松柏、核桃树现已郁郁葱葱,日夜陪伴着烈士的英灵。  “他们信守的不是一句诺言,而是心中真诚的信仰,杜正云一家三代,道义之上 ,以诺为德,守住了精神的香火,也守住了普通民众内心最真最善的一片净土。”这是2014年度“云南好人”颁奖典礼上,评选委员会对杜正云的颁奖词。同年11月,杜正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现在红军墓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经常会有学校和单位到这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凡是学生或党员干部到小红军墓前瞻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杜正云都会义务当起讲解员。杜正云说:“为小红军守墓不仅只是烧烧纸,点把香,磕磕头,而是要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红军,把红军优良传统传颂下去。”  

“没有红军,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杜家人不会辜负红军的托付,会一直坚守下去,传递好诚信的接力棒。”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杜正云一家三代用80多年的守候,践行着革命老区农民的笃信与忠诚。 

 如今,杜正云儿子杜周恩在城里有了自己的事业,想把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杜正云接到城里好好享受生活。但杜正云在城里待了几天又回到兴发村,他心里放不下家里的几亩地,更放不下石老虎山的红军墓。杜正云担心等他老了看不好红军墓,儿子安慰他说:“等您老了管不动还有我呢,我们世世代代都会管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