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张彤)9月12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云南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首场新闻发布会,会议以“‘牢记嘱托 攻坚克难’七彩云南跨越发展谱新篇”为主题,将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五年时间里云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对外开放等各方面情况一一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云南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优、民生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云南在过去五年里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产业作为强省之基、兴滇之本、富民之源,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烟草、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举全省之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启动“云上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大力发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增长,茶叶、花卉、果蔬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聚焦产业发展,启动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创建。以最严“组合拳”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呈现良好态势。
铁路空网日益完善 能源保障能力增强
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设施网络建设。
兴水强滇战略深入实施,承载着云南各族人民几代人梦想和期盼的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加快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汇集中心建设——
供给侧改革效果显著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去年以来,累计压减生铁产能156万吨、粗钢产能426万吨,退出煤炭产能1943万吨,全面取缔地条钢生产,稳妥出清66户“僵尸企业”,商品房库存控制在合理区间,全国首单地方国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成功落户云锡集团,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减税降费等降成本政策措施,累计为实体经济减负1435亿元。
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13年以来累计精简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44项、下放202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深入推进“先照后证”“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
在全国率先出台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组建昆明电力交易中心——
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白药控股实施混改的“白药模式”成为全国的“突破性样本”,世博集团、文投集团增资扩股顺利完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不断成长。
云南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成功举办4届中国-南亚博览会、1届商洽会、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动,在全国率先推行通关便利化“三证合一”模式——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昆明综合保税区通过初验,建成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截至今年7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累计分别达96.97亿美元和2.82万亿人民币。
全面贯彻精准扶贫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革命老区和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全面贯彻“精准”要求,推行“四到县”改革,对贫困对象实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省级部门连续2年压缩公用经费10%用于扶贫,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从2012年的9.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6亿元。“挂包帮”“转走访”深入开展,沪滇、粤滇等东西部扶贫协作扎实推进。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804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36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6%下降到9.8%。
过去五年,云南认真践行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 示范创建、“兴边富民”“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三年行动计划”等重点工程,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不落下 七成财政支出为民生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2016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3%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九湖为重点的水环境质量稳定趋好,滇池水质实现从劣V类到V类的历史性转变。着力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 “七改三清”环境整治综合行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6%,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77.18%。对环境破坏行为“零容忍”,全面整改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