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雨碌乡秉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理念,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入挖掘原生态资源、立足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等优势,统筹推进阳光雨碌文旅康养小镇建设,全方位写好“山、水、人、文”四篇文章,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注入新动力。
以“山”为基,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雨碌乡山脉连绵起伏,丰富的山地资源为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畜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全乡以山为依托,立足山地资源,不断丰富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夯实全乡巩固脱贫成效基础。顺山势,做优高寒冷凉特色产业。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铁厂、新房、长箐等“梁子村”,充分发挥该区域土地面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毗邻待补草莓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甲马石洋芋1000余亩、夏季草莓种植1500余亩,万里黄羊养殖1.2万余只,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雨碌味道的高原特色产业,不断拓宽辖区群众增收渠道。用地利,做强农经轮作特色产业。在海拔2200米的小铺、小石山、白彝等“槽子村”,充分发挥该区域企业集中、土地平整、交通便利等优势,依托省级龙头企业会泽桓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土地平整连片的优势,在小铺村流转土地3200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采取“工业大麻+燕麦、烤烟+燕麦”的轮作模式,对玉米、大豆、荞麦等粗粮进行规模化种植,建成分拣烘烤加工厂2个、腌菜厂1个,初步形成“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闭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依海拔,做好经果种植特色产业。在海拔1580至1800米的马桑坝、座江、阳山等“河谷村”,充分发挥充分发挥该区域光热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等优势,以现有的1500亩“阳光玫瑰”葡萄高端水果种植基地为载体,在半山区域开展柑橘种植和林下蜂、林下鸡养殖,完善经济类产品种类。以建成的2个果蔬烘烤加工厂为载体,结合地理气候条件,在半山区域开展辣椒、大树青椒、冬早蔬菜等特色产品种植,完善牛栏江流域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3个,方便群众就近务工。
以“水”为脉,积极探索文旅模式。雨碌乡坚持依水活旅,依水惠民,以水为脉,探索打造文旅发展新模式,全面完善以“乡村旅游及景村融合发展核心区”为中心,以小米河、牛栏江流域为干线的辐射网络,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水脉,谋布局,促融合。结合雨碌乡旅游资源和水文资源,全域多点布局,规划秀美山川精品线和乡村休闲体验线。秀美山川精品线以雨碌大地缝景区为辐射中心,串联起雨碌境内“月亮洞”、古树村、“金佛洞”、新房石洞、座江溶洞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房车营地、半山酒店,探险攀岩、峡谷漂流等项目,让游客漫步小米河、畅游大地缝,挑战水漂流、征服千云梯,赏碧空云海、看月落星河,突出展示乡村秀美山川。乡村休闲体验线以牛栏江流域为干线,实施牛栏江田园综合体项目,依托“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基地、市级美丽河湖小米河、豆芽沟战斗遗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碌竹编等,规划建设果蔬及花卉采摘园、观赏园等项目,推进一三产融合,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探幽乡间小道、感受民俗风光,探访农耕文化、体验休闲采摘,探寻民间趣事、聆听农家故事。治水脉,美环境,增活力。充分利用小米河水资源优势,结合雨碌大地缝景区,构筑“一山一水一风景”的美好山水画卷。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投资170万元资金,用于推进小米河岸线绿化;投资2000万元,建设地缝水滑道、小米河水上漂流等项目,让游客在惊险刺激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投资3200万元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补齐污水收集处理和垃圾清运处置短板,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促进项目建设与周边的山水景观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沉浸式旅游体验。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1.7万人次,为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以“人”为本,精心打造康养业态。雨碌乡坚持集群发展,深度挖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旅游、文化、物产等方面优势,协同推进康养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景区民宿、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等多业态融合。以人为本,擦亮“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道路交通、餐饮接待、旅游线路、人居环境质量,结合雨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打造康养业态,丰富游客体验。针对康养健体、养老度假规划开发休闲养生基地,针对拍客、骑友等旅游群体包装定制个性化旅游路线,建设游憩步道、游园、香樟广场、蔬果采摘园、古村客栈民宿、香樟古村露营地等连片景点,发展亲子游、民宿游、生态游、探险游、农家体验游、运动健身游等单日、多日游产品路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全面擦亮雨碌“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招牌。依托长寿村、彝族村寨等原生态景点,大力发展集放松精神、休闲度假、休养疗养、回归自然于一体的乡村民宿康养产品,突出雨碌“乡音、乡情、乡愁”情怀,将雨碌特色建筑、生活习俗、文化风貌等全面展现,宜居宜业和美乡建设初见成效。2024年以来,建成省级绿美村庄1个,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2个,创评人居环境三星村4个、二星村51个,建成旅游示范村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个。
以“文”为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雨碌乡坚持文化引领,将大地缝景区、“上云溪”村和小米河连为一体,把传统文化、乡风民俗教育有效融入广场舞、文艺等活动,将热情好客作为宣讲底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农户思想,全面形成了山美水美人更美新格局。深挖文旅内涵,赓续文化血脉。深入挖掘和保护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历史传统文化,在小米灵泉村培育文化馆、文创工坊、农耕博物馆、沿山书院、圣水灵泉庙等文化和旅游项目;在陡红村建设古树名木科普馆、古树名木科普园,开发古树村休闲养生基地,建设游憩步道、游园、香樟广场古村客栈民宿、香樟古村露营地等连片景点;在雨碌村豆芽沟小组建设雨碌之战红色教育主题公园,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依托会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与康德斑铜、大海擀毡、雨碌竹编等11位非遗人建立合作,在文创馆集中展示斑铜、竹编、擀毡等141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丰富非遗体验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传播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头雁”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开展“科技进村”活动120余场(次)。以“两校两会一中心”平台为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党群服务中心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90余场(次),为群众提供文明宣讲、普法宣讲、爱心帮扶、人居环境提升等志愿服务3000余人(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1条,引导群众向好向善、传播正能量。不断完善农家书屋、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40余场(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孝老敬老、好婆媳、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将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为乡村发展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通讯员:卢玉飞、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