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红瓦房村为什么这样红
  • 发布日期:2024-10-31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5134

红瓦房村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曲靖市委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 张建刚

距主城区仅15公里的沾益区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红瓦房村,积极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时间,这里成了广大游客的好去处。 

  

以“老村长”为引擎,拉动红瓦房村人才振兴

一顶草帽,一副眼镜,一件布衣,成了曲靖“老村长”出镜时的标配,尤其是一口标准的沾益方言,令人记忆深刻。

“这两天不要出克走亲戚逛街(gai)这些啦,就好好滴蹲得屋头(在家里)向哈火……不要出克乱五乱六、跳脚麻手滴啦!”这是2020年春节,赵朝鹏给村民最土最给力的劝导,沾益方言一时间在防疫视频网络间广泛传播。没当过村长的曲靖“老村长”这段大喇叭方言喊话火出圈,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突破5亿多次,点赞转发量突破2000万次。

2021年5月,陆良县芳华镇洋芋滞销,一农户向赵朝鹏打来求助电话,希望他帮助叫卖滞留在地头的早洋芋。虽然没有直播经验,也没有团队协助,但是赵朝鹏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赶到芳华镇洋芋基地。第二天,就在基地里支起一根用松枝搭起的“三脚架”,把手机捆在上面开始直播销售洋芋。连续7天直播,他共帮助农户销售洋芋400多吨,并且把洋芋价格从0.47元/公斤提升至1元/公斤,累计为当地农户带来60余万元的收入。

4年过去了,“老村长”成了新农民的代言人,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为家乡老百姓推销农产品,他不仅通过电商直播助力当地农民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还带火了红瓦房村的乡村旅游。“老村长”赵朝鹏成了红瓦房村最强有力的引擎,正加足马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一路向前狂奔!

刚参加完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云南省选拔赛专项赛的赵家宏有些激动地说:“我在舞台上扮演乡村CEO,甘当绿叶做好搭档,配合‘老村长’帮一位果农大姐卖苹果。我们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在红瓦房村的真实生活中,赵朝鹏业务繁忙,作为博主,他经常外出做产品推销和公益活动。外出时,他建的直播小院由妹妹赵鹏英带领20多名助手打理,做好接洽、后援工作。赵家宏发扬他做过汽车销售练就的口才,当起了乡村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村里的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旅游景点和特色农产品等,是一名受“老村长”影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新时代新农人。荣获乡村振兴专项赛一等奖后,“老村长”转手就把10000元奖金全部捐赠给沾益区红十字会,希望点燃更多残疾人的创业梦想,把来自政府各部门的这份激励一直传递下去。

借助“抗疫”人气飙升的“老村长”,目前全网拥有170余万粉丝,还在呈上涨趋势。他不甘于做“网红”争噱头,而是努力转型,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坚守家乡、建设家乡、经营家乡,努力为老百姓的农产品代言。他说:“我觉得首先不管自己有多少粉丝量,是一个所谓的‘网红’也好,我始终觉得我就是个农民,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分钱都来自这片土地。该是我回馈生我养我的土地,回馈父老乡亲们的时候啦。”除了带货,赵朝鹏还用直播的方式为农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进行预防诈骗、预防溺水、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公益宣传。他积极参与支教、志愿服务、捐资助学、慰问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他牢记“新农人”的初心与使命,返乡创业,打造农副产品供应链,把手机当作新农具,把直播当作新农活,帮助农民售卖洋芋、苹果等农产品,帮助企业把曲靖小粑粑、沾益辣子鸡、宣威火腿等销往全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做大直播带货规模,去年他新建了一栋二层楼的直播小院,开设5个专业直播间、12个户外直播间。在他的带动下,跟他合作的年轻人现在已有37人。 

恋家的赵朝鹏事业取得初步成功后并没有飘,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红瓦房村,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帮助守着土地过日子的父老乡亲们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如今,在曲靖“老村长”的吸引下,红瓦房村迅速成为“网红村”,许多游客专程赶来与赵朝鹏互动,由此带动了村里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路子,发展成今天云南电商平台的带货新秀。

   

以“乡村游”为抓手,撬动红瓦房村产业振兴

红瓦房村以前没有什么产业,只会种点包谷、洋芋,每年春节一过,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多半只有老人、小孩留守村里。

2023年9月20日,红瓦房村成功修通油路,很快便迎来首个国庆节黄金假期。沾益区龙华街道交通运输管理站站长袁晨说:“通车后,从市区过来的游客减少20分钟以上车程,自驾车到村里畅通无阻。公交车每天发5班,每人每票2元,比在城里出行还方便。”

路修通了,还得让游客留得住脚,在这里住下来,玩起来,吃起来,乐起来,于是红瓦房村同步启动了人居环境改造,让美丽乡村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一条龙服务。据统计,村里民宿新增4家,农家乐新增13家,目前已有27家在营业。

最近两年,曲靖推出“清凉曲靖,避暑胜地”旅游品牌,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在红瓦房村入住避暑的有深圳、广州、武汉、四川等地的多批客人。刚刚入驻红瓦房村开农家乐的岳宗琼女士说:“客人入住按户收费,每天能住4人的客房仅收238元,能住6人的套房更加优惠,仅收328元。有一家从深圳过来旅游的客人在这里住了两个月,刚刚回深圳去了。她们爱上了这里的好天气,预约明年还过来避暑。”住瑞和新城的张乔富老人说:“我有78岁了,儿子忙着上他的班,我用老年卡坐3路车到沾益区公交车站,出两块钱的车费坐到红瓦房村,玩到中午还可以回去吃午饭。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我就爱来。”家住闽南建材城的陈女士已有70岁,节假日她跟儿女们坐车来过这里4次,现在有空就自己坐公交车来,方便自由。

住在红瓦房村黄连树下的88岁老人赵淑珍说:“我家几辈人只会翻土块种包谷,一年忙到头能把肚子弄饱就烧高香了。做梦也想不到我家也能开起串吧,坐在家里就能挣钱花。”王小洪插话表示自己也是受益者,在家门口创业,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

如今,红瓦房村群众在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建设中尝到了甜头。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在红瓦房这个传统村落,依托水库、古树、老屋等优势资源,用心打造了红瓦小院、原乡集市、古树公园等精品景点,修建了咖啡店、会客厅、博物馆、奶茶店、民宿以及小吃一条街等,每天来村里消费、体验的游客纷至沓来。眼见村内游客增多,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们摆摊设点。炸洋芋、凉米线、魔芋豆腐等当地小吃深受游客青睐,不少村民将自己家的老屋翻新后开起了餐馆。

   

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在农耕文化展示街的另一边,将两条未开发的老街打造成特色农村风貌集市,同时围绕水库开发游乐区域,丰富村内旅游休闲业态,为村里老百姓创富增收拓宽路子。

    

以“团结树”为榜样,促动红瓦房村生态振兴

红瓦房村距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发源地不远,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村民过去建的土坯房屋设计简单实用,他们就地取红泥烧制建筑材料。盖在房顶的瓦片坚硬耐用,但颜色保持着泥土的本来色泽,远远望去,屋顶上像燃过的火烬,有的赤红,有的青灰,斑斑驳驳。经过这里的客商顺口称之为“红瓦房”,天长日久,村子的名字也习惯成了自然。

得天地之造化,珠江肇始于南国曲靖,享此独厚之势,曲靖沃水千里,独步南境,英才辈出,文脉澹远。在这片广袤的红土地上,南北盘江川流不息,珠源文明源远流长。红瓦房村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明朝洪武年间,胡、刘、赵姓等家族相继落户红瓦房,各姓氏家族为了相处和睦、安居乐业、子孙后代繁衍发展壮大,相约在村口种下了一棵具有寿命悠长、生命力旺盛的“盛德之荫”——黄连木,迄今已有650余年。寓意红瓦房村人要像黄连木,经得起岁月考验,踏踏实实,勤修美德,德行盛大昭明,福泽子孙、荫蔽后人。现在红瓦房村正在前辈的德行荫蔽下,立身正道,欣欣向荣,繁荣茂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中各大家族之间不免为坟地、山林、水域、耕地产生纠纷与摩擦。于是,在距今350年前,赵、刘、胡三个家族头人再次相约,在村中种下合欢、滇朴、臭椿各一株,以树为证,盟誓世代友好,和睦相处,共建家园。从此以后,村民之间消除隔阂、互谅互让,生息繁衍下来。人们称这紧密相依、枝杆交缠的三棵树为友谊树、团结树,佑护着村民的健康、福祉。村民世世代代形成了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树木植被的良好传统。村中百年以上的古树比比皆是。村中庙堂里的一株侧柏高古挺拔,一株紫薇虬枝盘旋,两株树的树龄都在300年以上。

如今这个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的村子,周围林地达3700余亩,生态环境优美,村中流水潺潺,村外还有一个水库,整个村庄山清水秀,景色幽美。在这样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村中老人普遍长寿,有一位109岁的老人赵吉所,现在还能自己做饭,生活自理,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环保村。   

在推进旅游示范村建设中,红瓦房村把生态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尽量在村中植树护绿。村民为了避开一棵大树,宁可把道路修得弯一些,也要为古树让道,让它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尤其是村口那株黄连木,树冠覆盖了周围几户人家的房子,村民却从来不舍得修剪枝叶,任其茂盛生长,荫蔽村道。

    

以“匾额馆”为依托,鼓动红瓦房村文化振兴

红瓦房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把文化振兴作为一个重点,独出心裁,以匾额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为载体,挖掘文化底蕴,建立诸多打卡地,同时打造瓦当拓片、竹编技艺、剪纸技艺等体验项目,传承悠久历史文化,让游客在观览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体验,更能增添出行趣味。甚至把一些废弃门板变废为宝改造成摊位台板让村里老人卖菜摆摊,还把闲置不用的石磨、石碓和农耕犁耙、蓑衣篾帽收集到门前院落作为装饰,古意顿生,钩起中老年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其中,收集在这里的100余块匾额,更加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建立在红瓦房村的曲靖市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得到解佳俊、王文等匾额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鼎力赞助。其中不少匾额堪称珍品。据匾额民俗博物馆创建发起人、匾额收藏家解佳俊介绍,他收藏的匾额大部分是由曲靖本土书法家题写、由曲靖人制作的,或者由曲靖人题赠给别人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珠源文化的一部分。红瓦房村保留了大量乡土建筑红瓦房,有30多棵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还有乾隆时期的庙宇一座,嘉庆时期的桥梁一座,晚清时期修建的一个堰塘,较好地保留了农村传统建筑的风貌和文化信息,修建匾额民俗博物馆和农耕文明展览馆,对传承文化很有价值,对乡村文化振兴也有促进作用。

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贤达英者、时代精英、名人书家的墨宝汇集于此,留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诸类匾额。在古代,匾额是民间旌表的具象。在新时代,匾额是宣扬教化、社会治理、文化传习、文明建设的最好载体,是文化自信的代表。它大多寓意吉祥,在传承文化、规约秩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欣赏这些匾额,无不让人受到启迪,激励人们向上向善。

一块匾额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的佐证,匾额集书法漆艺、雕刻工艺、文化典故为一体。珠源匾额就是镶嵌在珠源大地上的一颗未被挖掘的明珠。

红瓦房村属于沾益区的城郊接合部,清代沾益州志载“州治,自花山起始至天台山北边折数里,复转向东,由红瓦房迤通跌入。”村北有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寺院一座,名为“兴龙庵”,至今仍留存立于民国时期的《兴龙庵》匾额一块,庵中《兴龙庵碑》记载,此庵供奉“大黑天”神,村民自行发愿捐地捐树,兴修古庵,村中现有的滇朴、紫薇、柏树、黄杨木、姜子树等古树即为当时栽种。红瓦房村兴龙庵祭祀大黑天神的习俗为南诏、大理国遗风。清嘉庆年间,村南建有三孔石拱桥一座,名曰丰水桥,村西山坳中建有水利工程“堰塘”一处,可谓历史悠久、文脉厚重。藉此,文人墨客欲留下实物,以证文化渊源,心生一计,在村中筹建一座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征集收纳大批民间宝物,蔚为大观。

曲靖市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依托红瓦房山川秀丽、宜居和美,在此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博物馆收藏有功名匾、祝寿匾、文房匾、宗庙匾、贞洁匾等各种类型匾额100余件。博物馆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不断改善和提升办馆条件,全面加强馆藏文物的收集整理,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广泛举办文化展览、学术交流,开展图书出版、公益讲座、道德讲堂,进行学生教学实践、传拓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星级景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大力宣传地方匾额和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新生专题博物馆的特色,全面增添乡村魅力和文化形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积淀,积累收藏这些珍贵匾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的在于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致力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

喜欢书法、碑刻、文物的朋友,能在这里静下心来,逐件鉴赏、研习,享受文化的熏染。

   

以“党支部”为核心,推动红瓦房村组织振兴

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红瓦房村党支部充满活力和朝气,18名党员中超过一半是年轻人。其中,1986年出生的赵朝鹏不是“老村长”,但他是货真价实的“老党员”,他在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读书时就加入了党组织,已经有20年党龄。这位年轻的老党员为党在农村树立了为民服务的榜样。他带动返乡青年积极创业,甚至把在大城市里做汽车销售的发小赵家宏也揪回家乡,一起创业,并把他发展为预备党员。

党支部书记张国权今年55岁。他工作经验丰富,是红瓦房村的主心骨,在旧村改造、征地拆迁、规划建设中呕心沥血,按照“党建引领、群众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谋划好管理规划图、村民版规划图和建筑风貌引导图“三张图”,为红瓦房村长远发展奠定扎实根基。尤其在用地模式上探索出以地换地、有偿分配、无偿腾退等多种模式,盘活空壳村,用好闲置土地和资产,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容村貌有机融为一体。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推行服务、治安、卫生、游客信访多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建立党员联系户、“生活管家”服务制度等,让新老村民、旅客游客、党员群众真正融进来、聚起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还成立了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红瓦房村农韵发展有限公司,统筹运营旅游管理、集体资金运作、项目建设实施、监理等工作,让上级部门支持、民间资金入股分红等高效有序、科学合理。

如今的红瓦房村,实现了组织变强、环境变美、观念变新、人气变旺、村民变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过去的“空壳村”“空心村”“空人村”变成了热门避暑地、网红打卡地、休闲旅居地,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日子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