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护航“候鸟经济”发展,罗平县大水井乡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将文化、美食、民宿、活动和体制机制深度融合在旅居康养产业发展中,通过强化文化休闲旅居康养、美食旅居康养、旅居康养基地建设和生态田园旅居康养等业态板块,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文化为媒介,在打造文化休闲旅居康养中促进群众增收。深挖本地苗族文化特色,将文化元素嵌入到旅居康养中,促进旅居康养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乡村康养、传统文化宣传和群众增收多赢的局面。一是传播传统文化。依托棠梨凹苗寨,挖掘重塑苗族传统歌舞、民俗和农耕文化,组建大水井乡苗族歌舞表演队,整理编排苗家迎宾礼、“苗家敬酒歌”、“芦笙大团圆”、婚俗表演、苗族篝火晚会等歌舞节目,让旅居游客在了解乡村民风民俗传统魅力的同时陶冶身心,更好的融入本地生活,达到“以文养生”的目的。歌舞表演队由13人组成,均为擅长苗族歌舞的本地村民,据统计,表演队每场演出费约800余元,年收入2.6万余元。二是传承非遗文化。重塑苗族婚俗、传承苗族刺绣,苗族婚俗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歹村村民李梅被命名为市级苗绣传承人,在她的带领下,成立了苗绣专业合作社,吸纳了5名当地村民成为苗绣绣娘。据统计,近三年来,5名绣娘通过各种途径接单500余件,累计收入10万余元,既传承和保护了非遗文化,又促进了群众增收。
美食为依托,在推进美食旅居康养中帮助群众增收。依托本地特色美食,独特餐饮文化,将季节康养与绿色康养有机结合,向旅居康养游客提供天然、绿色、无污染的食物,达到“以食康养”的效果。截至目前,大水井乡辖区内季节性美食有40余种,形成了“春尝干酸菜、夏吃凉黄瓜、秋品炖土鸡、冬炫焖羊肉”的美食链条。为向旅居游客提供高质量美食,在山海印酒店餐饮部,吸纳了5名烹饪技能过硬的当地村民提供餐饮服务,人均年收入7万余元,在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实现了增收。
民宿为桥梁,在加速旅居康养基地建设中促进群众增收。为保证旅居游客有良好的住宿体验,通过政府示范带头,选取村中的石木屋进行改造、新建木屋别墅,同时,引入北京山海文旅公司建设更具规模的民宿群,不断提升民宿品质和乡村接待能力。近三年来,大水井乡共开发建设包含“观山茶舍”、“喏哩小院”、“山海印”在内的各类民宿20余间,累计接待旅居游客1万余人,实现经济收入100万余元。
活动为平台,在推动生态田园旅居康养中助力群众增收。充分利用各种节庆、场所,以农业生产为主题,以狂欢活动为表现形式,吸引更多旅居康养游客到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一是举办各类赛事活动。依托杨家寨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亲子泼水节”、“乡村农事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吸引广大游客体验农耕文化,通过原乡、原俗的农耕体验,传承农耕文明,推动森林康养、体验农业和民族文化等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再添动能。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杨家寨村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共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4000余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及当地农户增收3.5万余元,有效的带动了当地餐饮及民宿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增收。二是丰富亲子体验项目。充分利用花田小院、德馨书屋、研学基地等场所,通过团建、手工绘画、磨豆腐、果蔬采摘、蜡染等亲子项目,不断延伸亲子研学服务内涵,提升游客对生态田园旅居康养的体验感。据统计,近三年来,棠梨凹研学基地共接待参与亲子体验项目游客1万余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30万余元。
机制为保障,在做实利益联结中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在实施旅居康养项目过程中,通过建立“合作社+企业+群众”利益联结机制,让经营收益最大程度的“留村补农”,确保群众作为收益主体共享发展红利。一是流转土地收租金。全面激活农户闲置房屋、土地等“沉睡”资源,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农户“闲资源”变为“活资产”。近三年来,共有50余户群众将土地、房屋流转到企业或者合作社,年租金15万余元。二是务工就业领薪金。依托以工代赈模式,吸纳本地群众参与到旅居康养项目建设过程中,推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据统计,近三年来,共有40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到旅居康养项目建设中,实现增收500余万元。同时,群众在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能接触到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提升整体业务技能,在项目结束后,能获得更多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群众就业选择面,也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为群众带来了经济收入的源头活水。
通讯员: 阮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