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曲靖市会泽县打造全国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样板
发布日期:2024-08-13    来源:云南网    浏览:3447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展现好云南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做法,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云南网联合推出“从典型案例看践行正确民族观的云南实践”专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扩面成势,奏响云南经济共富共享、政治团结统一、文化美美与共、社会互嵌共融、生态和谐共生、党建引领保障的融美篇章。

  【总书记的话】

  要有序推进易地扶贫,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地方实践】

  易地搬迁突出“融” 集中安置增进“同”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打造全国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样板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始终树牢“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围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自然村落伍”的发展目标,精心谋划布局,坚持共建共享,立足稳定增收,精准提出易地扶贫搬迁的战略决策,创造了8.2万人一步跨越进新城的历史创举,积极探索出一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善治理、能发展”的路子,打造了各族群众互嵌互融、交融发展的全国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样板,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背景概况

  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滇黔蜀三省交界处,总面积5886平方公里,总人口107.4万人,有1个民族乡、24个民族村、308个民族自然村,有44个少数民族6.9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4%,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和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也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居住在山高坡陡、高寒冷凉、地质灾害频发等“六类区域”的群众达3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涉及汉族、彝族、回族、壮族、苗族等45个民族90864户340340人。很多自然村地处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大部分群众居住在茅草房里,日照时间短,不通公路、不通水,人们出行得靠“人背马驮”,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生活水平低下。消除贫困,切实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县各民族的迫切期盼,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会泽县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综合考虑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做出“引导10万人搬迁进城”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把集中安置点选址于县城西部,距县城中心仅2公里,渝昆高速、302省道穿境而过,以礼河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水资源便利。2020年4月,8.2万搬迁群众全部入住集中安置点,并设立2个街道(钟屏街道、以礼街道)、9个社区、193个居民小组,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极大地改善了各族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主要做法

  精心谋划布局,建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立足民族种类多、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发展滞后等特点,建立健全“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的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既来之,则安之”。会泽县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优惠政策“窗口期”,高位统筹谋划,从规划设计和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10万人进城的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会泽县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让各族搬迁群众实现了挪穷窝、断穷根的美好愿景。科学规划建设,聚焦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步规划建设安置房、学校、医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窗口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配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超市、主题广场、体育活动场所、扶贫车间等生产生活设施。把来自全县21个不同乡镇的各族群众聚居在一起,营造“入住充分、生活便利、邻里和睦、精神充实、内外相融”的和谐大家庭,切实构建嵌入式居住、生活、学习、就医、就业的便利环境。优化保障政策,聚焦搬迁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保障搬迁群众既能享受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又能享受迁出地的土地林地等农村权益,如:教育保障方面,在集中安置点新建初高中3所、小学3所、幼儿园5所,整合辖区教育资源,通过“人才引进”“特岗教师”等方式配置优秀教师1221名,新增学位16302个,确保辖区适龄儿童100%就近入学,让搬迁群众子女在“家门口上学”;医疗保障方面,建有中心卫生院2个,卫生服务站9个,群众就医半径不超500米,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病”;土地权属方面,搬出群众土地权属不变,继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无法流转的整体搬迁村土地实行经济补贴,过渡保障3年;生活保障方面,做好社保衔接,低保对象继续享受相应政策,搬迁群众中的7264名特困人员全覆盖落实民政兜底保障等救助政策。

  坚持共建共享,打造易地搬迁互嵌互融新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服务,帮助搬迁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尽快适应新环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推行网格化管理,坚持街道、社区和居民小组“三级网格”治理模式,按照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片区、网格员包组包户的工作机制开展基层治理,为社区治理夯实基础。创新开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让数字赋能,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根据排查基础数据,对搬迁群众标签化识别、数字化建档、动态化调整。实行“红黄绿”灯分类分级管理,对标注平安建设红灯、黄灯等人群,全面落实红灯亮日随访、黄灯亮周跟踪、绿灯亮月监测机制,实行精准化管理和帮扶。推行人性化服务,成立红哨联盟、欣城大叔、欣枫巡逻队、文化服务队、老乡调解室、老年活动室、童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等八支志愿服务队,从居民的生活起居、环境卫生、文化娱乐、心理健康、邻里和谐等方面着手,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累计招募辖区志愿者890余人,常态化开展爱心义检义诊、居家养老等志愿服务活动,月均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针对辖区留守儿童多、隔代监护难问题,构建家庭抚育、学校教育、社会帮扶、司法保护四张“关爱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自搬迁群众入住以来,集中安置点“两案”(命案、信访积案)发生率为零。持续抓牢社会融入这个最终目标,培育文明新风尚,结合搬迁群众需求,设置便民餐桌、健康驿站、法律援助站,开展免费电器维修、免费理发等小微服务,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组建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4000余名志愿者陪同搬迁群众乘一次电梯、坐一次公交、逛一次超市等,引导搬迁群众实现“16个学会”“10个熟悉”,让各族搬迁群众全面融入城市新生活。

  立足稳定增收,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大文章。按照“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全力谱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实就业帮扶,针对因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的群众,引进扶贫车间71家,吸纳就业人员7400余人,实现搬迁群众“楼上住宿、楼下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就业9812人。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有组织地推动搬迁群众有序转移就业,让搬迁群众“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4.2万余人,户均就业2.7人。做优产业帮扶,摸清易地搬迁群众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情况,盘活闲置和复垦“两块地”,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模式,发展种植、养殖等生态经济,累计流转土地40余万亩,规划产业扶贫项目200余个,项目惠及搬迁群众在内的13万余人。在集中安置点周边区域建成4片1万余亩易地搬迁产业帮扶基地、220亩冷链物流园区和200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了“两园四基地”的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返租倒包、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5700余人就业,人年均增收1.6万元以上。整合商铺等资源,鼓励支持搬迁群众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推动各族搬迁群众500余人创业。

  会泽县打造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各民族一体化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最直接、最集中、最有组织性的实践写照,切实实现了挪穷窝、断穷根,助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鼓舞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凝聚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共识,共同谱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彩华章。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