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奋进龙头山 绘就新画卷——鲁甸县6.5级地震10周年回访见闻
  • 发布日期:2024-08-09
  • 来源:云南日报
  • 阅读量:5911

龙头山镇远眺。 供图

本报记者 沈迅 蔡侯友

8月的龙头山镇,花椒飘香、满目皆绿、生机盎然。在鲁甸县6.5级地震1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震中龙头山镇回访,看到的是一栋栋安居房、一条条柏油路、一张张幸福笑脸,以及创建为AAA级旅游集镇的美丽小镇,户户安居、家家有业、美丽宜居的新家园画卷徐徐展开。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位于震中的龙头山镇遭受重创。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对大家表示,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震后10年,龙头山镇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抓重建、战贫困、兴产业、谋振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从昭通中心城区出发,驶上双向四车道的都香高速公路,半小时就抵达龙头山集镇。在骡马口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一栋栋别墅式楼房间,甘家寨文化小广场上绿植葱茏、人头攒动,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到这里休闲纳凉。

“现在出门就是石板路,家门口就有小广场,用水、用电和网络都很方便。” 家住小广场旁边的村民李勤巧说,相比以前的土坯房、泥巴路,现在的生活条件非常好,学校、卫生院、文化广场、集贸市场都建在家门口,打开微信视频就能和外出务工的儿子面对面通话。

抓住恢复重建机遇,龙泉社区出行道路从原来的3公里增加到15公里,尤其是新建的9公里产业路,有力促进了花椒产业提质增效。“现在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花椒、土鸡等农产品销售更加便利,去年社区花椒产业实现产值1200万元。”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邵发平说。

在村民李保学眼中,相比乡村路网完善带来的出行便利,都香高速公路通车带来的幸福感更强。“以前开车去昭通城单边就要2小时,现在15分钟可到鲁甸县城,最快半小时就到昭通中心城区。”李保学在龙头山集镇经营着一家超市,每周都要到昭通中心城区进货,都香高速公路通车后,不仅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还有更多时间去县城照看上学的孩子。

沿河村至光明村是鲁甸县重要花椒产业带。通过架设27.9公里引水管道,实现了沿河、沙坝、光明3个行政村跨村调水,不仅解决了该片区近2万人的生活用水,还兼顾了项目区2万余亩花椒等经济产业的灌溉用水。10年来,全镇新建饮水管网61.7万米、取水池284件、水池1.2万件,实现247个村民小组100%通管网。

抓住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机遇,龙头山镇集镇建成区面积由2014年的0.25平方公里拓展至1.23平方公里、扩大了5倍,集镇居民由1528人增加到12470人;累计争取资金25.89亿元,实施交通、水利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123个,新建改扩建村组公路69条246公里,12个村(社区)通柏油路,247个村民小组通硬化路,道路硬化率从原来的11%提升至85%,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

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眼下,龙头山镇8万余亩花椒迎来采收季,从沿河村到沙坝村、再到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间,随处可见村民三五成群采摘花椒的身影,采摘花椒、晾晒烘干、花椒夜市等生动场景在各村(社区)上演,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我家种了18亩花椒,今年雨水好、花椒产量高,收入有望突破7万元。”正在采摘花椒的沙坝村村民李广权说,震后10年,他家的花椒种植面积从不到2亩增加到了18亩,在镇村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从花椒管护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花椒树成了一家人的“致富树”。

鲜花椒快速烘干是保证花椒品质的关键环节。立足全村1.1万亩花椒产业优势,村里自发形成了一批从事花椒烘干、精选、冷藏、包装、收购的服务队,帮助椒农积极对接市场、拓宽销路。“现在到了花椒采收旺季,每天可加工干花椒500多公斤,已卖出青花椒1万多公斤,主要销往重庆、山东、上海等地市场。”花椒收购商邓启敏说。

在光明村,1.3万亩花椒产业覆盖2100多户群众,花椒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我们在前期花椒林间套种仙人掌、林下养鸡的基础上,现在又试种了150多亩西梅,积极探索多元产业模式,拓宽群众增收路。”光明村党总支副书记刘阳华说。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10年来,龙头山镇花椒产业面积从2014年的2.8万亩增加到8.4万亩,年产值从1.8亿元增加到3.4亿元,带动全镇1.77万户5.83万余名群众增收。目前,县里在龙头山镇打造2个万亩连片种植、3个5000亩连片种植花椒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引领全县32万亩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除花椒产业外,龙头山镇核桃产业从2014年的6.1万亩扩大到了10.3万亩,年产值增加到了1.1亿元。因地制宜发展辣椒、小黄姜、西梅、柑橘等特色果蔬产业8300亩。年产仔猪18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在翠屏村建成运行,交流侧装机容量208兆瓦的龙头山镇复合型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为当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能增添新动力。

当前,龙头山镇依托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朱提银文化馆“一园三馆”和AAA级旅游集镇资源,以及花椒产业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旅游目的地。目前,“一园三馆”累计接待游客97万余人次,研发朱提银文创产品170多款,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

幸福生活更加美好

“请坐,请坐,屋里有空调……”中午时分,记者到龙头山集镇甘家寨椒林鸡火锅店回访,刚招待完客人的老板郑家丽热情相迎。10年来,经历了家园被毁、亲戚遇难的郑家丽一家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从废墟上站起来,从阴霾中走出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美满新生活。

在鲁甸6.5级地震中,位于半山腰的甘家寨村民小组被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整体掩埋,幸存者被紧急转移到小寨镇临时过渡安置。2015年12月底,郑家丽一家人和甘家寨89户受灾群众一起搬到龙头山集镇的新家,镇村干部还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动员她用自家的房屋经营火锅店,开始了新生活。

“平时一天有四五桌,人多的时候有八九桌,去年的总收入有12万元。”如今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郑家丽生活忙碌并快乐着。她说,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来灾区看望大家,党和政府以及爱心人士关心大家,帮助大家建起了新家园,过上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幸福生活靠奋斗。”郑家丽说,这些年来她在家经营火锅店,请了3名当地群众不定期帮忙。丈夫邹建国牵头组建车队在工地上运输建材,现有3辆装载机、6辆挖掘机、13辆渣土车,年总收入上百万元,带动20余人就业增收。

在距离火锅店不远处,60多岁的李勤巧家住着两层半别墅式小楼,庭前小院干净整洁,客厅里摆放着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等家具家电,满墙的奖状展示着孙子孙女的优异成绩。大儿子在省外打工挣钱,二儿子在读博士,大孙子在昆明上大学,她在家照顾上小学的孙子。

“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每当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大家时的温暖话语,李勤巧老人的心中总是暖融融的。李勤巧说,现在的新家园很漂亮,看病可以报医保,每月还有养老金,日子过得很舒心。

户户安居,家家有业,美好愿景变成了美丽实景。2023年,龙头山镇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8.66亿元,是2014年的2.63倍,年均增长1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47元,是2014年的3.33倍,年均增长14.3%。10年来,集镇餐饮企业从26家增加到97家,宾馆从3家增长到17家,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中考合格率由2014年的65%提高到86%,新农合参保率由85%提高到97%,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