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富源县大河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融入”激发基层治理核心力量
发布日期:2024-08-07    来源:珠江网    浏览:7435

富源县大河镇黄泥村距离集镇4公里,距离富源县城14公里,省道204穿境而过,国土面积12.71平方公里,有11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总人口1041户4055人,设党总支1个,下辖党支部12个,有党员105人。近年来,黄泥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通过机制融入、情感融入、载体融入、服务融入,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核心力量,全面打通基层治理难点堵点痛点,实现全村长期和谐稳定。

一、机制融入,把党员组织起来。构建全方位融入群众、覆盖群众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分片包组,对包保村民小组所有事项全面负责。按照“一网兜底、全域覆盖”模式,将11个村民小组1041户群众精细划分为38个网格单元,择优选择党员、村民代表、乡贤能人担任网格员,实行党员“1+N”联户服务,每名党员联系服务5至10户群众,根据重要时间节点、阶段性重点工作,将护林防火、防汛救灾、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重点工作融入每个网格单元,认真落实重要事项党员先知、先议、先行制度,由党员率先示范,对联系服务的群众开展需求征询、政策宣讲,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形成网格治理“聚点成面”格局。

二、情感融入,把关系拉近起来。黄泥村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坚持把村组干部塑造成群众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为开展基层治理打牢群众基础、筑牢情感堤坝,工作中坚决做到“三个不允许”(不允许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不允许歧视特殊群体、不允许逃避群众提出的问题),在做好日常服务和走访的基础上,坚持做到红白喜事上门帮忙做客、家庭变故上门安抚帮扶、矛盾纠纷上门协调处理,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村组干部的热心和村级组织的关心。健全完善帮扶档案,针对精神病人、刑满释放人员、有矛盾纠纷人员、“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卡”开展“结对帮扶”,定期到黄泥小学开展留守儿童道德、法制、科普教育等活动;在重阳节、学雷锋月等重要节点,为本村老年人、老党员、留守儿童、久病人员开展“春送关爱”“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四季关心关爱服务,从子女就学、老人就医等生活点滴入手,用真心真情拉近干群距离、赢得群众信任。

三、载体融入,把群众动员起来。每周对网格员上报的风险隐患信息分析研判,分类派遣,提前介入,及时掌握动态,指定专人化解。对重点人群,根据风险等级分类建立台账,点对点精准化管控。以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柔性治理,开展广场舞、棋牌等群众性活动,在农村宴席办理方面,提前上一趟门、提一个醒、问一声需,每年评选“好儿媳”“好公婆”“好家庭”,示范引领群众自觉摒弃陋习,净化社会风气,主动融入或参与基层治理,基本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用的基层治理格局。在当前防汛救灾重点工作中,黄泥村防汛救灾的群众优势集中凸显,黄泥村位于白马水库的防洪泄洪河流的下游,全村共有74户,313人沿河而居,其中有1户4人为老弱病残人员,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黄泥村依托长期以来沉淀的群众优势,大力弘扬邻里守望相助社会风尚,遇险情时做到相互“吹哨”,及时避险。

四、服务融入,把好事办实起来。黄泥村坚持以为民办实事来凝聚群众力量,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办事窗口AB角,对6项行政给付、15项公共服务、1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全程代办,保证便民服务不断档。坚持特殊群体上门服务,主动当好群众贴心服务员,将服务送上门,关心送到家,近年来办理民生实事8件,多方协调资金新修进村道路4500余平方米,主动上门协调农村建房10余次。村组干部在群众遇到困难时坚决站稳群众立场,当好群众主心骨,黄泥沟村民小组何女士在丈夫去世后精神病加重,子女年幼无监护能力,村党总支书记第一时间组织人员送医,并主动承担监护人职责在承诺书上签字。村组干部一次次“走心”服务换来群众的“暖心”拥护,在冬春季护林防火、夏秋季防汛救灾、“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重点工作中,群众积极配合,个个充当主角,人人享受成果。

(来源:中共富源县委改革办、富源县大河镇党建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