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宣威靖外明德小学:打造“如家”校园 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2024-07-05    来源:珠江网    浏览:10144

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是云南大山深处的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目前有各族学生708人,其中留守儿童498人。长期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教书育人各环节。建成“爱育、劳育、体育”三育融合特色学校,被教育部认定并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入选全国“双减”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

以“爱”化人,同心筑梦。学校以党建引领促师风师德建设,着力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关爱机制。采取老师陪伴、同学“大带小”“大帮小”等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每位老师与11名留守儿童结对子,实施“一周一谈心、一周一通话、一月一家访”的“三个一”陪伴关爱活动,聘请司法、公安、心理专家、爱心企业等行业人士任辅导员。以全方位、多样化、沉浸式等方式,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常态化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班刊评比、“中国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齐开放”作文比赛、“中华民族大家庭故事我来讲”宣讲比赛、“民族团结进步之星”评选等活动,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学校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平台,为学生开通心理就诊,成立学生援助中心,针对不同问题学生,以“一生一档、一生一案”细化管理措施,组织专业教师和相关辅导员帮助指导、爱心救助。开设球类、管乐、绘画、歌舞、阅读赏析、棋类等32个兴趣活动社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每学期进行成果汇报。学校建有400平方米存书3万多册的快乐书吧,学生自由领取阅读,引导孩子们每大周回家用普通话为家长讲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故事,或为父母做一件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事,学生、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了五个认同。每位老师和辅导员都做到“课堂上是老师,心灵上是朋友,生活上是父母”,悉心培育,用爱温暖孩子,形成社会关心、父母放心、老师尽心、学生舒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温馨校园。“新时代云南好少年”包继翔说:“校园生活有读不完的书、吃不完的菜、踢不完的球、享不完的爱,学校就是我的家。”

以“劳”育人,培根铸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品质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整合土地152亩,建成“农耕农具长廊、瓜果观光长廊、农业知识文化长廊、千头肥猪养殖场、山林放养鸡场和塘坝养鱼”等“一步一换景,一农场一特色”的开心农场。建设1300平方米科普园和“小小石榴籽”气象站。每周开设2节劳动教育课,设置了内务整理、绿化美化、蔬菜栽种、动物饲养、家务劳动等10余门课程,将学生参与劳动情况综合评价,记入综合素质档案。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引进2名专业教师,聘请农业专家培养18名班主任成为兼职劳动教育指导员,带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劳动课。开发“禾下有梦,田间课堂”思政课程,把思政、劳动、美术、科学等课程搬到农场,孩子们收集树叶做手工,收集泥土捏泥塑,去学校“动物园”“植物园”里写生,上百亩劳动教育基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育”融合的大课堂,师生同耕同收同享,心手相牵,情感交融,亲如一家,共同感受中华农耕文化之美,播撒“劳动最光荣”金种子,劳动教育真正扎根泥土、走进课堂。

以“体”树人,强国有我。以体育教育为牵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接班人。践行健康第一、全员体育理念,推行“学、练、赛、评”一体化、走班制体育课,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开设足球、篮球、旱地冰球等13个体育社团,每个孩子至少学会4个体育专项;每年开展“篮球节”“足球节”“旱地冰球节”,让孩子们在团队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合格率98.6%,没有一个“小胖墩”“小眼镜”。同时,多次组团参加省内外交流活动,在运动场上架起友谊桥、扩大同心圆,让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三年,在各类体育比赛中累计获48个金银铜奖,女足夺得2023首届追风联赛总冠军,受邀到杭州观看亚运会女足比赛;在2024年云南省“勤锻炼”小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暨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云南赛区预选赛u12女子组总决赛中,勇夺总冠军,代表云南省出征全国分区赛。学生在挥洒汗水中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淬炼坚毅品格,厚植爱党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教融合“一路生花”。

学校的典型案例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刊载《建起“开心农场”学生全面发展》《用足球丈量世界,这所乡村小学多次蝉联女足冠军》《点赞这所云南村小!上千师生三餐吃的都是自己种的》《用好生活这个“课堂”》《时代催促,“全员体育老师”的诞生》相关报道43次。省内外教育工作者到校学习交流60批次。


通讯员:曹若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