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云南富源:糯木村开启“组团”关爱“一老一小”服务模式
发布日期:2024-06-03    来源:珠江网    浏览:5710

云南省富源县竹园镇糯木村围绕“三阳”服务,落实“三项机制”,开展“三护行动”,运用“组团关爱”模式,不断完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保障体系,力推“一老一小”关爱工作。

细微处入手落实“三项机制”优服务

落实包保责任机制。完善镇级领导包保联系村委会、村“两委”成员包保联系村组、村组干部包保联系网格片区的“三级包保”制度,建立“组团关爱”结对关爱服务机制,分类实施差异化、针对性探访关爱服务。

落实动态排查机制。以村委会为责任主体,以村组和辖区学校为基本单元,由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包保部门和挂钩单位全面参与,对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开展全覆盖、无遗漏地摸底排查。按照“一月一访”“一季度一更新”“每半年开展一比对”动态排查更新和数据管理,详细掌握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照料情况、需求项目、存在困难等基本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共排查出留守老人1人,八十岁以上老人40人,留守儿童77人。

落实分类管理机制。以村委会为责任主体,乡镇、学校指导,根据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儿童本人及其监护人(赡养人)接受关爱服务的意愿,结合年龄、居住状况、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等实际情况,将关爱服务对象细化为重点、次重点、一般三类人群。高频次对应三类人群落实“红黄蓝”分色分类管理,红色服务对象由“镇挂钩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共同结队关爱黄色服务对象由“村组干部+驻村干部+本村党员”共同包保;蓝色服务对象由“村组干部+本村党员”共同包保。


暖心处发力六个“温暖团”强服务

“干部团”敲门问难、结对帮扶。组织镇包保领导、挂钩干部、干辅警及村(社区)干部、驻村队员,通过入户走访、敲门问难,摸清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生活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一户一档”台账,制定“一人一策”关爱帮扶措施,落实生活保障,以及防诈骗、防溺水宣传落实安全保障,解决“一老一小”无人管、无人问的问题。

“亲友团”串门问候、日常帮助。组织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亲戚、朋友、隔壁邻居,发挥“人熟、事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结对“走亲戚”活动,通过“串门子”的方式不定期入户,做做家务,拉拉家常,帮助解决烦心事、闹心事、堵心事,破解“孤独症”。

“医疗团”上门问诊、健康服务。整合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资源,每季度不定期开展义诊活动,让老人小孩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义诊服务。开展“1+1+1”签约服务,为辖区留守老人、残障人士、儿童等特殊重点人群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医疗政策宣讲等。

“妈妈团”进门问情、陪伴关爱。组织镇村女干部、学校女老师、妇联女干部,针对父母长期外出、亲人照顾不了,特别是年龄偏小、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开展进门入户陪伴,与孩子积极互动、交流,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家的“温暖”。

“教师团”登门问学、交流辅导。以学校为单位,利用课间、放学等课外时间和课后服务等方式,给学生补课、答疑,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帮扶和心理疏导,让他们多一份厚爱。通过送教上门、入户家访,与学生谈心交心、作业辅导,有针对性地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习帮扶、人际关系调适、精神慰藉等,全力“护苗”,助力孩子身心健康。

“爱心团”专门问暖、支持帮助。组织镇团委、妇联、共青团等群体组织及爱心企业,开展义务服务和捐赠帮助活动,解决“一老一小”生活实际难题。


关爱上着力打好“阵地牌”提质效

打造综合服务体提升“幸福感”。将原有的村民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改扩建,在原有休息亭、小型足球场的基础上,增加全民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增设棋牌室、休息室、自习室、图书室等功能室,把老年人儿童群体家门口的娱乐休闲空间,打造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幸福小院”。

多样化充实老少皆宜“新生活”。成立爱心基金,发动周边企业、本村乡贤主动捐资敬老助学,以“阵地+活动+关爱服务”的模式,每季度开展一次义诊体检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棋牌、体育运动等趣味比赛和“爱心理发”活动,开设足球、书法等兴趣课堂,不断开拓服务阵地,充实“一老一小”精神文化生活。

成立社工站暖阳普照“微心愿”。以“社工+志愿+n”工作模式,社工代表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志愿代表志愿者参与开展志愿活动,n代表多举措、全方位,联动多方组织围绕“一老一小”提供针对性和专业性服务,发放“微心愿”清单,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的幸福指数。

用心守护“夕阳”,细心呵护“朝阳”。糯木村不断优化“老有所依,幼有所育”良好环境,持续推进“一老一小”民生实事,让“一老一小”共享“暖阳”时光,关爱服务永远在路上。


(作者:邓成斌 孔繁赓 常兴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