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党建引领描摹乡村振兴蓝图
发布日期:2024-05-15    来源:珠江网    浏览:4090

近年来,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强民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大桥乡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基层党建让班子成员“动”起来

“之前的杨梅山村不管是通组道路还是入户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场景。如今村里各类道路畅通无阻,各项工作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村民小组长徐佑选深有感触地说。近五年的时间,杨梅山村实现了华丽蜕变,蜕变的背后有大桥乡党委政府和村党总支的坚强领导,有村“两委”的用心谋划,更来自于基层党员的带头苦干。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杨梅山村党总支始终把班子建设摆在首位,建立村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党建工作编成“顺口溜”,让班子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延伸党建触角,加大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和党组织力度,消除辖区党建“空白点”,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构建以村党总支为引领,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各类社群团体、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党建网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直面矛盾问题,多种形式充分征求群众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村“两委”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到各小组和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切实回应群众关切和诉求,解决联系服务群众诸多民生问题,打通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

民生项目让百姓心窝“暖”起来

以“两污”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绿美家园建设,过去村容旧貌换新颜。

农村“两污”治理方面。2024年,投入生态敏感村“两污”治理建设资金73.24万元,在7个临湖小组新建小三格化粪池362个,300立方米大三格污水收集处理池1个。群众的小三格化粪池都是建在自家菜园周围,不留排口,污水经沉淀处理后还于田地,在杜绝污水直排的同时,还能实现地力培肥;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科学选址建设大三格污水收集处理池,收集处理“漏网”生活污水,经沉淀处理后还于田地;组织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及乡村公益岗全面清除村内13条河道、沟渠内的的沉积垃圾和黑臭水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为着力解决“土壤留残膜、埂沟堆废膜、树枝挂飞膜、烧膜放毒气”等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手段,把地膜科学使用作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农业的有效措施,发动群众捡拾废旧地膜10余吨并对接云南博隆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每公斤3.9元的价格回收,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规范畜禽粪堆推进粪堆治理方面。投入资金25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为群众建设粪挡170个,临湖的7个小组因地制宜全覆盖建设粪挡。在规范粪堆的同时,建立公共卫生统一干、家庭门前卫生三包制度,做到村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家庭“五净一规范”,净了庭院、优了环境、美了村庄。

特色产业让集体经济“壮”起来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高寒冷凉山区冬闲土地资源,借力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科技优势,于2018年引进多个优质高产燕麦、荞麦新品种在杨梅山村开展试验示范种植,取得成功。2019年,中国农科院徐丽君博士成立云南省徐丽君专家工作站,在杨梅山村深入开展冷凉山区高产燕麦新品种筛选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村党总支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村“两委”负责人入股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连片示范种植,走“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采取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的方式,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燕麦产业。2020年,全村示范推广“秋播燕麦+夏播马铃薯”种植模式5000余亩喜获丰收,37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比传统种植一茬包谷洋芋收入翻了3倍,村集体合作社也创收近16万元。为此,村集体合作社注册了“念湖圣”商标,开通电商平台,带动杨梅山村燕麦加工系列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双向销售,20%的利润计入村集体经济。

通讯员: 罗吉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