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学习时报》刊发云南省省长王予波署名文章:把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更好结合起来
  • 发布日期:2024-03-27
  • 来源:学习时报
  • 阅读量:5452

3月25日

《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

云南省省长王予波署名文章

《把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与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更好结合起来》

把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与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更好结合起来

云南省省长 王予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力重千钧,精辟概括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发展动力、安全保障、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做好经济工作,要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自觉从中找到战略谋划的思路、破解难题的办法、推动发展的抓手。我们要把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与具体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抓落实的立场、品质、能力和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云南迈进。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求云南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

  2023年,云南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坚持“三个定位”,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大抓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改革开放、经营主体、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重点领域的一系列趋势性方向性变化得到巩固拓展,迈出了“三年上台阶”的坚实一步。

  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认真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一切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大胆地干、一切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坚决不干,制定实施高质量做好项目工作、全面加强资源节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统计造假和营商环境不优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哪里工作干得好就到哪里总结推广经验、哪里工作有困难和问题就到哪里一线办公解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新时代以来,云南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迈上1万亿元台阶后,2018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2023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这是面对世纪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有力应对1961年有记录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克服能源电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靠房地产和综合交通建设支撑经济增长的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依靠高负债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三个根本性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取得的。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创新发展全面起势,攻关突破了直拉法生产光伏级锗单晶、旱地优质稻种植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5%、突破3000户。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清洁发电量占比为83.6%,推动“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率达到国家考核时序进度。开放发展活力迸发,推动口岸和各类开放试验区联动发展,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务实推进,对周边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共享发展成果丰硕,74.3%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云南将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扭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按照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的总体思路,向“新”而行、向“新”发力、向“新”图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要求云南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只有打通供需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才能推动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023年,云南一体推进产业强省、企业兴省、就业稳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产业强省建设蹄疾步稳。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绿色铝、硅光伏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电子行业连续18个月保持25%以上增速,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推动工业由传统产业拉动向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聚力发展“1+10+3”重点产业,花卉、中药材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有机农产品获证数居全国第2位,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万亿元。

  有效投资支撑强劲。坚持做大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规模,省委、省政府连续9个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产业投资增长10.5%、占全部投资比重首次过半、达50.4%,成为稳定和扩大有效投资的第一动力,产业民间投资增长8.7%、占全部民间投资的65.8%,工业投资增长19.1%、规模和增速均居全省各行业第1位,能源、农业、旅游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投资增长由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产业投资拉动转变。文旅行业加快复苏,带动住宿、餐饮业等快速增长,全年有4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在千亿元以上。

  云南将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建设符合省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强化产业投资主引擎地位,不断提高民间投资比重,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内大循环,深度参与国际循环。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求云南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唯有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才能全面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3年,云南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高水平推动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深化改革稳步前行。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全面提质,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农业水价改革等经验向全国推广,率先启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45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3%。实有经营主体632.3万户、为2020年底的1.7倍,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创新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中欧+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运输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口岸进出口货值增长8.7%、货运量增长32.2%,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云南投资建设运营的暹粒吴哥国际机场如期通航。加快推进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建成开园,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7%。

  云南将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深入实施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的改革举措,统筹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经营主体倍增和招商引资提质,创造性落实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辐射中心的意见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等重大政策,把区位、资源、生态、劳动力等优势整合塑造为综合优势,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动发展和安全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要求云南切实维护边疆稳固。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没有发展的安全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安全的发展是不稳定的,促发展和保安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23年,云南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恢复和新增耕地350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8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364.8万亩,粮食产量1974万吨、创历史新高。增煤电、扩光伏、优水电、配储能、强电网,煤炭产量增长11.2%,火电出力创10年来最好水平,新能源成为第二大电源、投产并网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为2022年的14倍,坚决落实“西电东送”任务,最大限度实现能源安全与经济增长“双保双赢”。

  财政金融风险稳妥化解。制定全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政府债券本息按期足额兑付,省属企业保持公开债券市场“零违约”,有力控制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基层“三保”底线兜牢兜实。扎实开展保交楼和“烂尾楼”清理整治工作,373个小区、19.67万户实现交房即交证。

  公共安全治理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重特大地震灾害“123”快速响应、防汛“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等机制,科学应对隆阳5.2级、芒市5.0级地震和镇雄“1·22”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深入开展民生诉求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不断提高。

  强边固防基础不断夯实。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跨境违法犯罪,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形成了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云南将不断壮大安全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坚决守住重点领域安全底线,加快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023年,云南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坚定不移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人口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制定实施教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居民预期寿命增幅居全国第一。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建设,1066名各领域人才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11.8万人。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28万人,消除“三类”监测对象风险65.2万人,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

  民族团结进步持续巩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工程,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居全国第2位。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绿美云南建设全面提速,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优良比例94.1%、创历史最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前列。

  服务外交大局有力有效。精心筹办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南亚国家政党对话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周边国家实施58个“小而美”民生项目,打造“心联通云南行”、“边民大联欢”、“跨国春晚”等特色品牌,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周边环境。

  云南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紧扣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切实挖掘好、培育好、发挥好人力资源优势,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差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标准定位角色和工作,深化“两场革命”,用好“三法三化”,践行“四下基层”,在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上持续发力,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新篇章!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