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罗平县创新形式,整合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推动科普服务常态化、精准化、多样化发展。
筑牢堡垒,科普阵地建设显著加强。罗平县科技馆设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等9个主题展区和航空母舰、火箭、返回舱等74件互动展品,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普手工小制作等活动84场,参与群众达20691人;免费开馆256天,接待观众40712人次。在建成2个科普小镇、2个农村中学科技馆、1个校园微型科技馆、1个民族文化科普馆、5个中小学科技活动室、13个乡镇(街道)科普宣传室、1个双语科普示范基地、5个科普示范基地、4个科普示范社区、6个科普示范学校的基础上,新增创建1个全国科技小院、1个老年科普示范社区、1个社区微型科普馆、1个企业科普示范基地、1个种植科普教育基地、1个农技协等,实现城乡科普阵地全覆盖,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全县公民提供高品质的科技文化服务。
广泛动员,科普志愿队伍日益壮大。牵头组建罗平县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伍1支,下设卫生健康、科普宣传、科技教育等服务小队43支,注册认证科技科普志愿者10531人,变科协“单兵出击”为多部门“集群作战”,构建起“1+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各志愿服务队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志愿者基层巡单—群众点单—服务队派单—小分队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模式,组织科普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学校社区,开展“入户式”问需、“点单式”服务、“定制式”套餐的科技科普志愿服务活动41场;打造“科普筑梦希望‘童’行”志愿服务项目,获罗平县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曲靖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曲靖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创新举措,科普服务活动精彩纷呈。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依托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重点活动,针对青少年、农民、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科普轻骑兵”的特长和优势,常态化组织开展科普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集市、进景区等“六进”活动67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8万份,咨询1600余人次,破解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开展“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2场,邀请2名省农科院等科技专家到钟山乡、老厂乡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培训,为群众送科普,提高基层群众学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助力地方产业建设。罗平县科普大篷车工作连续两年被省科协考核为“优秀”等次,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项科普品牌。
精准施策,青少年科技教育多点开花。积极申报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报告团巡讲、“助力乡村科教追梦科学之光——科技教育乡村行”等活动24场;组织832余名青少年和科技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赛事18场,收获各类团体奖15个、个人奖324个。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28场,做到科学普及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两促进、双推进。成功举办“罗平县中小学编程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了103名编程教师;首届“科普杯”书法和“放飞科技梦巧手画未来”科普绘画大赛,评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39名、优秀奖61名,并进行了优秀作品展,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注重成效,农村实用技术广泛传播。市农函大罗平县分校按照稳基数、重质量、求实效的标准,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以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小镇、微型科技馆及龙头企业为载体,整合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强化教学管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设烤烟、生姜、生猪养殖等8个教学专业和万寿菊、南瓜、板栗、蔬菜、重装卸机械操作等5个短期培训专业,完成招生农函大教学班21个1138人,在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措并举,“互联网+科普”宣传大幅提升。罗平县推广注册“科普中国”app科普信息员17761人,鼓励公众通过微信、qq、微博等多渠道分享优质资源113.5万次,实现“科普中国”资源落地应用“全面开花”;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以达到通过组织参赛辐射带动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目的。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积极因素,报送外宣稿件280篇。其中,人民网、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国家级2篇,学习强国2篇,中科协科普大篷车服务平台67篇;云南网等省级主流媒体3篇,省文明网2篇,省科协官网12篇,美丽云南微科普32篇;珠江网等市级主流媒体17篇,市文明网38篇;罗平m35篇,“科普罗平”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175篇,开设专题宣传栏“弘扬科学家精神”20篇。
罗平县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让一朵朵“科普之花”在“油菜花之乡”灼灼绽放,谱写了罗平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篇章!(通讯员: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