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如何让移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曲靖市以“后扶+”助力乡村振兴幸福路
发布日期:2023-11-20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    浏览:2031

近年来,曲靖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以党建为统领,抓实抓好全市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特别是在后扶产业上下真功夫、硬功夫,先后实施后期扶持项目81个,受益移民超过4.7万人,实现产业扶持不漏一户、不掉一人,通过“后扶+”创新举措,让移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感越来越强,获得感越来越多。

马龙区车马碧水库移民新村文河新村

红苹果带来好日子

走进麒麟区东山镇新村社区大村苹果园,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果园内,移民群众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运输,一派丰收景象。

大村有250户1023人,其中移民人口768人,属独木水库库区安置移民。七八年前,该村的支柱产业是煤炭产业,村中80%的青壮劳动力从事煤炭开采。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矿关停,该村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区、镇、村一边做“去黑”的减法,一边做“增绿”的加法,让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

“地下不行转地上,大村利用山地资源连片的优势,调整思路发展林果业。”大村村小组组长马国稳介绍,移民搬迁安置部门投入160多万元专项资金,修了机耕路,铺设管网沟渠和灌溉等基础设施,吸引企业入驻发展苹果产业。“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200万元,成立‘东山再起’合作社,流转土地230亩,村民也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变成股民。”

苹果园建成后创造固定就业岗位50余个、季节性临工100余个,移民群众除了每亩土地可获得流转土地的保底租金外,还可以参与入股分红,盛果期每亩可获得亩产值20%的分红收益。

雷根国是苹果园园主,是从“黑色”产业转为“绿色”产业的矿企第一人。他向记者介绍,通过几年的试种,最终留下“光辉”“华硕”“红富士”等四五个适应力强、产量高、口感好的品种,如今,又引进“新西兰火箭”等高端品种,目前还在试种期,试种成功后将扩大种植面积,拓展高档水果线路增加整体收益。


异地置业拓宽增收路

师宗县城中心商业区有一排特别的商铺,它们的受益人是距县城70公里开外的一个壮族移民小村庄。

该村是师宗县龙庆乡阿那黑村委会梳峰村,是师宗县2008年凤凰谷水电站建设主要移民安置村,全村共有22户119人,其中有移民20户85人。整村搬迁到安置点后,村子周边没有配置相应的耕地,群众种植农产品仍需跨过南盘江回到原居住地种地,增收致富不易。为增加移民群众收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任务,师宗县搬迁安置办针对该村生产资源匮乏、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情况,大胆探索产业异地开发共享模式,采取跨乡镇实施移民后扶产业项目,投入资金450万元在县城购买商铺收取租金,实现年收入约30万元,这在曲靖市属首创,为群众增收致富开拓新路。

村党总支书记余文辉介绍,梳峰村移民经济收入单一,主要收入来源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实施商铺购买项目后,群众年年都有分红,租金收益三成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七成分发到移民户手中,每户每年分红1万多元。


养殖业绘就好生活

“我家现在养了十几头牛,既能繁殖小牛出售,又可以卖肉牛,日子比原来好多了。”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村委会新民村村民马菊会说。

马菊会一家是因水库建设从相邻的小百户镇搬迁过来的移民,早年就有养牛的习惯,但规模不大。近年来,在移民后扶政策的支持下,她家新建了几间牛圈,提高了养殖技术,扩大了养殖规模,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新民村是永清水库移民安置区,现有59户303人,其中移民54户233人。前些年,陆良县在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过程中,针对新民村群众有养殖肉牛意愿的实际,投入专项资金22.7万元,按每养殖一头牛1000元的标准,对30户肉牛养殖户进行补助扶持;投入265万元,在群众提升改造牛舍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该村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引导群众进行集中养殖,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施移民专项贷款贴息项目,帮助群众解决扩大规模碰到的资金难题。其间,马菊会家获得1.9万元肉牛养殖补助和两次专项贷款贴息。陆良县搬迁安置部门还投入移民专项资金41万元,为该村蚕桑养殖户新建改造蚕房2300平方米,帮助该村发展蚕桑产业,助力新民村全面发展。

同时,陆良县搬迁安置部门又投入移民专项资金200万元,整合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480万元,在新民村实施“美丽家园·小康库区”项目,拆旧屯地、统一标准、集中建设一个外观风貌统一、宜居宜业的新型居住小区和宽敞整洁、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家家住小楼、户户有产业的目标。

“目前,村里有30多户群众共养殖肉牛350多头,可实现户均年收入逾10万元,10多户蚕桑养殖户实现户均年收入逾5万多元。”新民村村民小组长马六林介绍,养牛、种桑养蚕加上务工所得,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周边村群众,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

马龙区张安屯街道稻田养鱼示范基地


利益联结鼓起钱袋子

走进钟屏街道鱼洞村,一片金色的万寿菊竞相开放,民宿、餐饮等店铺林立,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会泽县搬迁安置办依托以礼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310万元,撬动财政、沪滇帮扶、村集体资金5490余万元,做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章,着力打造休闲养生宜居以濯水乡,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移民群众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整合土地与农旅联结,盘活闲置资源与集体经济联结,引进商业业态与集体公司联结,通过这三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移民变股民。”鱼洞村党总支书记陶树祥介绍,鱼洞村先后流转土地700亩,引进云南民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油菜花、万寿菊,采取“保底+市场价”的订单收购方式,使270户村民获益,其中有移民104户,户均增收1600余元。另外,鱼洞村组织以则、鱼洞和新城等7个社区成立开发公司,注入集体经济资金1090万元,采取“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社区土地、房产等资源,通过资产租赁、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方式,为集体经济创收300余万元,受益移民1000户2075人,预计户均增收900元。同时引导55户群众以自建、托建、互建、转让经营模式来盘活移民群众的房屋及土地,开发民宿、餐饮等业态,通过一码支付、一码分成,年创收8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

该村村民汤世云说:“我家每年有房租收入7000元,土地入股分红1100元,加上务工收入6万余元,日子越来越红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