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程祖荣:从家具学徒工到炮兵观测员
70年前的今天,《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70年后的今天,我们将陆续发布《红色档案·抗美援朝云南记忆》系列微视频。
听志愿军老兵讲述那段亲身经历,用镜头致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抗美援朝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12岁离家,16岁参军,1952年赴朝参战,1954年1月回国……回首往事,已是耄耋之年的程祖荣平静如水,缓缓讲述着当年的战火纷飞。
1946年,年仅12岁的程祖荣离开家乡,到昆明当起了沙发学徒。经过三年的学习,程祖荣以为离出师的日子不远了。正当他憧憬着未来的时候,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率部起义。“为保卫昆明,起义部队在昆明市五华山招兵,我就和我的二师兄一起报了名。”程祖荣说。
云南解放后,程祖荣先被编入解放军暂编第十三军警卫营一连,后警卫营经过多次整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程祖荣被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45师教导队搞宣传。“后来十五军办的一所陆营学校正在招生,我就被我们政工队保送到陆营学校学习炮兵观测。”在校期间,程祖荣潜心学习。“在朝鲜战场上,我们观测敌情就是在交通沟里用炮队镜、望远镜等对着敌方进行观测,记录下敌人的卡车、飞机等的数量、行动轨迹等,还要记录下敌人的每一次炮击。”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程祖荣成为了一名炮兵观测员。随后,程祖荣被分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炮兵第九团一营一连。
1954年抗美援朝归国后留影(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回忆起入朝时的情景,程祖荣仍记忆犹新,“当时朝鲜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出来欢迎我们,男人多半都上战场了,他们用朝鲜语对我们说‘志愿军同志好’,并对我们竖起大拇指。”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程祖荣和他的战友们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就这样走了十多天,一行十来个人到达了西方山指挥所。“到达指挥所之后,我就开始执行炮兵观测任务。可以说观测员的武器就是军用地图、炮队镜、望远镜、方向盘。”程祖荣回忆。1952年10月,志愿军要攻占敌军前哨阵地391高地。程祖荣所在连队接到命令,要配合进攻,对高地进行“炮击五分钟”。
“391高地就是一个海拔高度391米的小山包。为何要拔出这颗钉子,是因为这个高地是敌人的阵地,从战线上看就像一颗凸出来的钉子,对我军阵地形成了威胁,必须要把它拔除。”程祖荣说,“接到命令后,我们就根据目标扇形图绘制诸元,具体来讲就是测算方向、距离、高低,为‘炮击’做准备。”随着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无数的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阵地,391高地瞬间烈焰冲天。轰击的炮火一停,冲锋号一响,几百名步兵扑向敌人阵地。经过激烈战斗,这一高地被成功拿下。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程祖荣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最终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志愿军目标明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转业后,程祖荣(左)开展勘测工作(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个人简介
程祖荣,男,汉族,1934年8月出生,云南曲靖人。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炮兵第九团一连观测员。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李敏 马萧
通讯员:曾燕 李伟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