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复兴街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以“四个突出建设”为具体抓手,以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为着力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产业点、就业点、教育点、文化点、治理点,构建各族搬迁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互嵌共融,安置点群众兼容并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四个与共”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图卷已经显现。
突出基层组织建设,群众沟通“零障碍”
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依托,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消除群众沟通壁垒,畅通群众沟通渠道,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建组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楼栋党支部—单元党小组—楼层党建网格”五级党建立体网络运行体系,确保党组织覆盖“无死角”。选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选优配强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干部、楼栋负责人和单元长,不断拉近各族群众和党组织的距离。二是建网格。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落实,结合“书记吹哨、部门报到”“大党委联席会”“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等工作,整合挂点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工作力量,将复兴佳园小区的3个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设立了网格长8名,配置网格员35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关心关注群众诉求,每周一、四入户走访征集群众意见,做实做细资源、需求、任务三张清单,通过心愿认领、邻里互助、部门联动等方式,畅通群众咨询、反映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问题不出楼栋、不出社区。两年来,解决各类群众诉求1000余件,调解纠纷60余起,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三是建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搬迁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居民自治制度,2021年换届选举工作中,充分按照群众选举意见,选定3个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居民议事决策、居规民约、群防群治等管理机制,社区治理重大事项组织居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各族群众的参与感显著增强。
突出产业链条建设,增收发展“零差异”
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一是广培训。组织工会、人社等相关部门下沉,全力动员符合条件群众参与劳动技能培训。用好劳动技能培训项目,依托管理网格逐户逐人分析岗位适配度,探索推行订单培养,推动岗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匹配。搬迁入驻以来,开展电焊、厨师、水电工等培训8000余人。二是搭平台。积极推进扶贫工厂建设,引进了诗雅服饰和阿里巴巴客服县服饰加工生产线,吸纳就业300余人。积极整合沪滇协作、组织部门项目,全面盘活小区内商铺。使用5栋楼房,引入宣威市得云药业入驻开展药品仓储和中转。引入云南坤太味业食品有限公司和宣威市为君开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建设具有本土特点的“八大碗”生产线,预计吸纳就业400人以上。三是拓渠道。全面盘活小区商铺,搭建小区消费循环体系,辐射吸引周边消费。建设仓储楼和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集中展示和销售本地宣威火腿、瓜果蔬菜等农特产品。推动电商产业发展,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小区内使用一层楼搭建电商平台,组建专业团队,全面拓宽销售渠道。四是促就业。就近吸纳就业和劳动力输入相结合,设立街道就业服务站,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劳务输出资源库,从行业工种、区域分布、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技能水平、薪资待遇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最大程度做到人岗相适。依托全市劳务协作、沪滇劳务协作关系,采取区域间定向输出、企业直接吸纳等方式,建立健全劳务品牌长期稳定劳务输出渠道,累计帮助各族群众稳定输出就业1000余人,搬迁群众条件持续改善,幸福感明显提升。
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互嵌共融“零距离”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我们积极推动各族搬迁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铸牢共同体意识。一是以乡愁记忆促认同。乡愁是搬迁群众的共同话题,是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宣威市在复兴佳园建设了乡愁馆,留下来自24个乡镇群众的记忆影像,让各族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通过乡愁馆向群众深入讲解搬迁后的美好未来,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乡愁馆凝聚各族群众的一家人、共同体意识。同时根据地方特色,打造“老表堂屋”,鼓励各族群众聚集“堂屋”,喝喝茶、聊聊天、歇歇脚,敞开心扉,唠唠家常话,分享交流习俗、文化,极大促进了搬迁群众共通共融。二是以文化娱乐促认同。建立复兴广场,搭建百姓大舞台,依托花灯非遗中心、群众性文体组织,经常性开展村戏、舞蹈、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围绕党的领导、乡村振兴、爱国卫生等主题,统一群众思想,形成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邻里情、一家亲”“文明餐桌”等活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宣讲,组织300余场次,不断深化人文关怀,引导示范带动,邻帮邻、亲帮亲,促进睦邻友爱、融洽感情。三是以思想教育促认同。利用电梯口、停车场等小区公共空间,打造了以中华传统文化、法律政策、社会治理为主题的自治园、法治园、德治园和自强之道、奋斗之道、感恩之道、复兴之道,凝聚统一搬迁各族群众奋斗思想。充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讲堂、“八五”普法等活动,开设“微讲堂”,围绕共济、共助、共融等话题,鼓励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不断强化认同感,拉近群众距离,推进互嵌共融,筑牢搬迁群众团结进步的共同体意识。
突出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服务“零盲区”
聚焦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留盲区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强化教育保障。新建复兴幼儿园、复兴二小,为搬迁群众提供公平教育,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普惠制项目,3个社区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现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廊和书架书屋,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歌曲,开展中华民族特色活动,讲好各族群众手足相亲的复兴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领域全方位全过程,以“小手拉大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强化医疗保障。新建复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加入市中医医院医共体,积极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家庭医生签约,做实公共卫生服务,建立搬迁群众健康档案,常态化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做好搬迁群众慢病管理和大病跟踪监测,抓好小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广大群众健康。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做实精细服务,率先推行街道社区错时上下班、节假日办公、预约代办、上门服务等,以“微服务”暖民心、聚民心。在复兴家园设置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复辰产业公司夕阳红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母婴室、棋牌区、爱心理发室等,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贴心服务。
如今,复兴佳园搬迁群众实现了历史跃迁,汇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砥砺奋进。
(通讯员:宣威市创民办 孔海燕)